德國埃森 — 在德國的煤炭中心地帶,矗立著一座紀念其經濟力量來源的紀念碑:一座深達半英里多的巨型礦井,曾經生產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量。
關稅同盟礦井建於工業革命初期,鞏固了德國作為煤炭巨頭的地位。其傳奇的十二號豎井因其高度自動化而被譽為一項技術壯舉。
然而,到 1986 年,在德國開採煤炭比從俄羅斯和美國等地進口煤炭更加昂貴。該礦被關閉,該設施最終被改造成文化中心。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發現和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現在,關稅同盟是一個龐大的煤炭歷史博物館綜合體,並且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世界遺產。十二號豎井的井架的標誌性影像散佈在埃森市各處,作為魯爾區的非官方商標。
該地區的轉型仍在進行中。但它經常被視為一個例子,說明一個依靠世界上汙染最嚴重的化石燃料建立財富的國家如何擺脫其成癮。
對於美國來說,這裡的模式為向清潔能源過渡提供了經驗。但隨著華盛頓氣候政策的瓦解,德國經驗的兩大支柱——資金和規劃——似乎越來越遙不可及。
規劃退出
儘管德國計劃在本世紀中葉實現淨零排放,但它仍然是歐洲最大的煤炭消費國和生產國。 2020 年,政府頒佈了一項法律,規定 2038 年為煤炭使用的最後一年。現在有計劃在 2030 年實現這一目標。
德國的煤炭轉型一直側重於為工人和依賴煤炭的地區提供經濟支援。它幫助建立其他產業,並使區域經濟多樣化,以便在煤炭消失時提供就業機會。
該框架是由聚集在一起談判轉型的不同聲音制定的。工會、環保主義者、煤炭企業高管和立法者都同意逐步淘汰。這是一項來之不易的妥協。
環保活動家表示,逐步淘汰的日期太晚了,而其他批評者表示,過多的補償給了那些一開始就造成問題的公司。
美國可能更難走上類似的道路,特別是隨著拜登總統標誌性的氣候立法因來自煤炭州的參議員喬·曼欽(西弗吉尼亞州民主黨人)的反對而註定要崩潰。
美國公用事業工人聯盟(UWUA)政府事務主管李·安德森說:“德國比美國有許多內在優勢,這是因為他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做出的社會和經濟選擇。”
“當我們瞭解到他們的政府召集了所有嫌疑人——行業、勞工、社群——並花了大約 18 個月的時間制定了一項涵蓋他們如何在 20 年內逐步淘汰煤炭的國家計劃時,美國的想象力就失效了。你無法想象這種事情會發生在這個國家,”他說。
安德森是來自美國的工會代表和倡導者小組的一部分,他們於 2020 年訪問德國,瞭解該國如何處理煤炭轉型。他們參觀了礦區和復墾區,並會見了受影響的社群。
安德森說,他們把這些資訊帶回家,並開始將其納入旨在效仿德國做法的政策檔案中。
美國公用事業工人聯盟 (UWUA) 與憂思科學家聯盟去年 5 月釋出的一份分析報告認為,拜登政府需要在未來 15 年內投資高達 830 億美元,以支援煤炭工人和社群向低碳經濟轉型。
它呼籲為流離失所的工人提供五年的工資替代,併為工人和他們的子女提供持續的醫療保險和教育福利。其想法是,更多的支援和更好的規劃可以緩解即將到來的煤炭退出帶來的痛苦。
“轉型正在發生。它只是在盲目地、沒有遠見、沒有思考的情況下發生,從社群的角度來看,這是最困難的方法,但對工人來說尤其如此,”憂思科學家聯盟的前高階能源分析師傑里米·理查森說。
安德森說,分析中的提案被起草成立法,並被納入關於和解方案的談判中。這項價值 1.7 萬億美元的方案,被稱為“重建更好法案”,在曼欽上個月宣佈反對後,面臨崩潰。
“‘重建更好法案’中有幾個非常重要的部分,真的會幫助社群和工人,”理查森說,他的根源在西弗吉尼亞州的煤礦城鎮。“它正處於危險之中,這真是一場悲劇。”
“這行不通”
德國的煤炭退出仍在進行中。其初始階段側重於其所謂的“硬煤”,即通常在美國煤炭州(如懷俄明州和西弗吉尼亞州)開採的用於工業和發電的煤炭型別。
最後一座硬煤礦於 2018 年關閉,但褐煤或“棕煤”(一種燃燒時會排放更多二氧化碳的溼煤)將繼續開採到本十年末,屆時德國將根據德國新政府的提案,完全結束煤炭使用。
煤炭約佔德國發電量的四分之一,低於世紀之交的一半,根據德國工會聯合會的資料,直接僱用約 25,000 人。
據 能源資訊署稱,美國對燃煤發電的依賴也已下降到能源結構的 20% 左右,目前 28% 的產能計劃在 2035 年之前退役。採礦業現在僱用了大約 40,000 名工人。
但德國更願意為轉型投入資金。
未來資源研究所和環境辯護基金會的一項案例研究表明,大規模政府投資和產業政策是德國做法的“核心方面”。
作為早期逐步淘汰計劃的一部分,德國立法者透過立法,在未來 20 年內撥出超過 400 億歐元(452 億美元),以幫助因煤炭枯竭而失去就業機會和收入的地區。
柏林 E3G 的政策顧問雷貝卡·波普說:“這就是管理良好的轉型過程的好處,因為這樣你不僅可以考慮用其他工作來簡單地取代煤炭行業的工作,而且真正將此作為進一步發展整個地區、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提供更多綠地、使其對旅遊業和居住在那裡的人們更具吸引力的機會。”
德國強大的勞動法和社會保障體系也透過確保工人獲得失業救濟金、保留醫療保健、獲得職業培訓和就業安置中心,並可以選擇提前退休,幫助緩解了轉型。
這是美國可能難以複製的事情。
柏林伍珀塔爾研究所高階研究員蒂蒙·韋納特說:“意識到你需要提前計劃,需要為未來煤炭減少或沒有煤炭的未來進行規劃,這真的很有幫助。”
如果要實現日益雄心勃勃的氣候目標,就必須逐步淘汰。在拜登政府的領導下,美國的目標是到 2030 年將其排放量減半。德國的目標是減少 65%。
但如果不將德國的煤炭淘汰日期從 2038 年提前到 2030 年,德國將無法實現這一目標。德國新政府在前總理安格拉·默克爾上個月卸任後提出了新的時間表。
這引發了人們對礦工公平的擔憂。
德國工會聯合會結構政策、工業和服務部門負責人弗雷德里克·莫赫說:“新政府有必要發出明確訊號,表明不會有人被落下。”
就在新政府 12 月上任之前,它釋出了一項執政計劃,宣告不會有人因煤炭逐步淘汰而失業,也不會向公司支付額外補償。
它還計劃到 2030 年將可再生能源容量從目前的佔電力結構的一半擴大到 80%。
莫赫說:“我們無法在這些地區用可再生能源領域的新工作取代煤炭行業的 25,000 名工人。這行不通。因此,問題在於,哪些其他行業、其他領域可以發展並在此建立新的價值鏈。”
複合影響
解決方案因地而異,德國一直強調根據當地社群的意見量身定製解決方案。
美國也需要這樣做。
憂思科學家聯盟的理查森說,在一個地區,戶外休閒可能是最好的答案。在另一個地區,它可能是清潔能源元件的製造。
他說:“這只是弄清楚如何將這些社群與新的機遇聯絡起來——而且必須以地點為基礎。”
國會 11 月透過的基礎設施法案中有一些條款可以透過劃撥資金用於寬頻網際網路擴充套件或開墾和再開發廢棄的礦山土地來提供幫助。
拜登政府還成立了一個跨部門工作組,以幫助振興煤炭和發電廠社群。它確定了這些社群可以利用的 450 億美元聯邦資金,用於基礎設施投資、環境修復和社群發展(E&E News PM,2021 年 12 月 15 日)。
但這遠遠不夠。
西弗吉尼亞州的布恩縣曾經是該州煤炭產量最高的縣。十多年前,該縣的產量急劇下降。就業機會和稅收隨之減少。治安官辦公室現在因預算削減而面臨人員短缺。
藍綠聯盟的立法和聯邦事務副總裁傑西卡·埃克迪什說:“這不僅對工人本身,而且對他們所在的社群和地區都產生了複合影響。”藍綠聯盟組織了 2020 年的德國之行。
“現在進行這些投資的原因是為了支援現在正在發生這種情況的工人和社群,但也是為了試圖提前應對未來的這些影響。”
經 POLITICO, LLC 許可,轉載自E&E 新聞。版權所有 2021 年。E&E 新聞為能源和環境專業人士提供重要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