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學家解開尼泊爾“地震空白區”之謎

尼泊爾的主要斷層之一似乎令人擔憂地沉默——但新的證據表明並非如此

2015年尼泊爾地震後桑庫的景象。

圖喬伊·喬杜裡 蓋蒂圖片社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就像一場慢動作的車禍,印度次大陸正在與歐亞大陸碰撞。這種衝擊沿著被稱為主喜馬拉雅逆衝斷層的斷層發生,是推動喜馬拉雅山脈隆起的力量。2015年4月,它引發了尼泊爾7.8級廓爾喀地震,摧毀了村莊和加德滿都的部分地區,造成數千人死亡。

尼泊爾對這樣的地震並不陌生——但在該國西部,自1505年以來就沒有記錄到重大地震。這樣的“地震空白區”可能是一個壞訊息:如果該地區的斷層沒有不時釋放其積聚的應力,可能會導致一次或多次非常大的、潛在的災難性地震。“經過500多年的等待,印度[和歐亞大陸]匯聚產生的儲存能量可能相當可觀,”法國格勒諾布林地球科學研究所的地質學家扎卡里亞·加祖伊說。這種能量的突然釋放可能會摧毀附近的地區,如博克拉,尼泊爾最大的城市之一。

致謝:Mapping Specialists;來源:Luca Dal Zilio等人在《自然通訊》第10卷第48期(2019年1月3日)發表的“喜馬拉雅山雙峰地震活動受斷層摩擦和幾何形狀控制”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繼續有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報道。


為了確定這個地震空白區是否真的存在,加祖伊和一組研究人員冒險前往尼泊爾西部喜馬拉雅山脈的拉臘湖,並從湖底提取了沉積層巖芯。他們懷疑巖芯可能包含過去地震發生時間的記錄,因為地震會引起水下雪崩,留下加祖伊稱之為“無序”沉積物的層。

該團隊發現了自1505年以來至少八次雪崩的證據,與中等到大型地震相對應。“我們希望找到1505年地震的痕跡,但其他地震引發的雪崩的發現真是一個驚喜,”他說。這意味著該地區的斷層可能沒有像人們認為的那樣儲存那麼多應力。但這同時也突顯了該地區在地震災害方面面臨的“幾乎永久性的風險”,加祖伊解釋說,他是這項新研究的負責人,該研究於5月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地震學家羅傑·比爾漢姆表示,這是研究人員首次使用湖泊沉積物記錄來窺探喜馬拉雅山的地震歷史,他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他說,“這只是對可以做什麼的初步展示。”

*編者注(2019年5月22日): 本報道已更新,包括該研究的發表月份及其發表的期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