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活動讓微生物在地下深處混合

微小的地下裂縫可能會顛覆含水層微生物的生態

Microbes underground.

托馬斯·福克斯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即使在地下一英里處,我們的星球也充滿了微生物。科學家們長期以來一直認為,這些地下微生物群落棲息在含水層和地熱井中,生態變化甚微。但最近的研究表明,它們的種群實際上非常活躍,物種組成在幾天而不是幾個世紀內發生變化——而地質活動,例如岩石因壓縮或膨脹而破裂,可能是這些變化背後的原因。

生活在地球表面之下的水生細菌和病毒與生態破壞因素隔絕,例如太陽輻射、天氣變化和隕石撞擊。由於獲得營養和陽光的機會有限,它們往往生長和進化得非常緩慢。斯坦福大學的能源資源工程師張玉蘭(音譯)在研究地熱含水層之間的水流時,想到使用微生物作為示蹤劑。由於地下水袋通常彼此隔離,她和她的團隊認為微生物DNA可能充當良好的“特徵”,以識別來自每個含水層的水。透過正在進行的工程工作,“我們[已經]獲得了那些有價值的水樣本”,張說。“所以它奏效了。”

在一項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研究中,張和她的團隊分析了來自連線地下含水層的三個鑽孔的水。他們每週取樣一次,持續10個月,對每個樣本中的DNA進行測序,以確定存在哪些微生物。起初,似乎每個微小生態系統的微生物構成都是一成不變的。但令研究人員驚訝的是,在岩石破裂事件在取樣點產生裂縫後,這些特徵迅速發生了變化。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該團隊很快意識到,透過關閉和開啟這些孤立水袋之間的小通道,破裂事件可能會在幾天內徹底顛覆含水層的微生物生態。“我們的結果很有趣,因為它們不僅提出了一種不同的群落組裝機制,而且還提出了一種更快的機制,”該研究的資深作者、斯坦福大學微生物學家安妮·德卡斯說。

科羅拉多大學地球微生物學家亞歷克西斯·坦普爾頓說,這一發現令人興奮,她沒有參與這項新研究:“目前還沒有很多研究真正瞭解水是如何在地表下環境中移動的,以及它如何影響微生物學。”

德卡斯說,這項研究可以幫助科學家預測如何更好地儲存潛在的有害物質,例如核廢料和二氧化碳。它甚至可能有助於尋找外星生命,因為木星的木衛二等多水衛星被認為擁有類似的堅硬岩石含水層。

人們很容易認為地質學與生命領域完全分離。但坦普爾頓表示,像這樣的研究“向我們展示了兩者之間聯絡的緊密程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