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針對瘧疾控制和消除的“10+1”倡議,目標是10個非洲國家和印度,這些國家共佔全球病例的70%。儘管這種方法前景廣闊,但它缺少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基因組監測。耐藥性威脅著迄今為止在抗擊瘧疾方面取得的所有進展,但基因組監測可以在診所出現首個警告訊號前幾年檢測到耐藥性。它可以回答關於耐藥性如何出現和傳播的關鍵問題,並可以幫助控制干預措施的平衡,延長現有藥物的有效壽命,並確保有效的治療。
我呼籲世衛組織、全球衛生合作伙伴和瘧疾界將強制性基因組監測納入其中,使其成為瘧疾負擔最重國家的主要干預措施。這種基因組資訊可以幫助瘧疾控制專案使用高質量的資料集定期監測耐藥性,為瘧疾政策提供循證決策,並協助管理耐藥性的傳播。
受瘧疾影響最嚴重的國家都有一種最終產生耐藥性的首選藥物。在非洲國家,20世紀末,氯喹是首選藥物,但瘧原蟲對其產生了耐藥性。然後在2000年代初期,這種藥物被嘧啶乙胺和磺胺多辛的組合所取代,耐藥性再次出現。現在,寄生蟲正對當前的青蒿素聯合療法(ACTs)產生耐藥性。青蒿素耐藥性由位於13號染色體螺旋槳區域的kelchl3基因賦予。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儘管這種基因的突變已在東南亞發生並在該地區蔓延,但人們擔心它也會像之前的藥物一樣蔓延到非洲。我們使用越多藥物來治療瘧原蟲,由於選擇壓力,它們就變得越耐藥,這為耐藥性創造了先決條件。因為我們知道寄生蟲的這種生物反應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們應該採取措施來追蹤這些變化何時出現:這樣做將有助於我們預防疾病的傳播,調查耐藥性的出現,並隨後保持當前一線抗瘧治療的有效性。
隨著基因組技術的進步,科學家們已經能夠分析來自攜帶瘧原蟲的患者和傳播瘧原蟲的蚊子的瘧原蟲。這種分析已成為藥物和殺蟲劑耐藥性的相關資訊來源。研究表明,基因組監測幫助我們理解了不同蚊子物種如何產生並將瘧疾傳播給人類,這反過來又導致了更好地針對干預措施,因為媒介容量得到了更好的理解。
這種監測使人們對不斷變化的傳播強度和寄生蟲基因流動(包括耐藥基因)有了更深入的瞭解,並有助於量化從瘧疾負擔沉重的國家輸入瘧疾的風險。但是,將基因組監測作為一種工具的工作主要發生在研究領域,只有少數例子將其應用於瘧疾負擔仍然很高的實地。
基因組監測已在已經消除瘧疾的國家中用於防止其復發,並在處於瘧疾消除階段的國家中使用。對於瘧疾負擔最重的非洲國家,情況也不應有所不同。從小兒麻痺症中吸取的教訓表明,基因組監測在控制感染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公共衛生官員已經能夠使用高質量的資料來了解這種病毒的來源,繪製傳播網路,並確定疫苗接種工作的方向。
現在是基因組監測從主要學術研究轉向瘧疾死亡發生的實地的時候了。我建議世衛組織應在其根除計劃中納入一個新的“工具包”,其中包括瘧疾基因組學。這樣的工具包將提供有價值的資訊,這將使國家防治疾病的計劃,特別是在10+1倡議中包括的非洲國家,更加有效。與任何公共衛生危機一樣,我們知道的越多,就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