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持續報道關於發現和塑造當今世界的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數百年來,人類一直在捕撈大西洋鱈魚,但上個世紀需求超過了供應。因此,世界各地的鱈魚種群現在受到嚴格監管,甚至完全關閉。然而,事實證明,執行這些法規非常困難。現在,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分子技術,今天在《自然》雜誌上描述了這些技術,這應該會使執法變得更加可行。
丹麥希爾克堡漁業研究所的 Einar E. Nielsen 及其同事研究了棲息在東北大西洋的三個主要鱈魚種群——來自北海、波羅的海和北冰洋的種群。透過分析從這些群體中採集的組織樣本,該團隊鑑定了所謂的微衛星基因標記,這些標記與不同的種群相關聯。他們發現,這些標記可以將個體鱈魚分配到其原產種群,準確率超過 95%。事實上,研究人員報告說,“分配非常可靠,以至於對兩到三個個體進行測試就可以對聲稱來自三個樣本種群中任何一個樣本種群的樣本的來源得出明確的結論,這三個樣本種群代表了東北大西洋鱈魚捕撈量的大部分。”
有了識別商業捕撈和魚市場中個體鱈魚原產種群的技術,官員們應該可以更容易地執行鱈魚漁業法規並識別偷獵者。此外,研究人員指出,只需新增更多基線樣本,他們就可以擴充套件其識別範圍,以包括其他鱈魚種群和其他物種的種群。他們寫道:“類似的分析應被證明對於確保魚類種群的可持續開發以及商業上重要的海洋物種的遺傳資源得到保護非常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