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隆體的基因表達與供體動物的基因表達不同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供體動物及其克隆體在基因上並非完全相同,事實上,克隆體有時會表現出危險的基因表達模式差異。麻省理工學院懷特海德研究所和夏威夷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在今天出版的《科學》雜誌上如此表示。他們的發現基於一組用胚胎幹細胞克隆的小鼠,證實了生殖性克隆可能不安全的擔憂。

科學家們首先透過核移植技術克隆了這些動物,從胚胎幹細胞中取出遺傳物質,並將其放入已清空的卵細胞中進行發育。然後,他們監測了所謂的印記基因的活性。與其他發育基因不同,這些基因受特殊標籤控制。他們希望發現為什麼用胚胎幹細胞克隆的動物存活率如此之低,以及為什麼有些動物在出生時比它們的天然同類大得多。

研究小組發現,開關印記基因的標籤沒有從供體細胞忠實地複製到克隆體——而問題不在於克隆過程,而是胚胎幹細胞本身。當這些細胞在培養中分裂時,它們失去標籤的程度如此之大,以至於即使是姊妹細胞也產生了基因表達模式差異顯著的克隆體。儘管有這種不穩定性,許多胚胎仍然存活到成年。“這表明,即使是看似正常的克隆體也可能具有基因表達的細微偏差,這些偏差在克隆動物中不容易檢測到,”麻省理工學院的魯道夫·傑尼施評論道。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世界發現和塑造我們世界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為了證實核移植不是罪魁禍首,研究人員表明,透過另一種技術,即直接從胚胎幹細胞獲得的克隆體,也表現出相同的不規則基因表達。“重要的是要記住,胚胎幹細胞在與正常細胞結合,如在製作嵌合體時,或在移植中使用時,可能功能良好,”傑尼施總結道。“換句話說,ES細胞在用作細胞治療時可能效果很好,但當它們被用來製造整個動物時,很可能會產生異常的生物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