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是《大眾科學》2008年5月刊專題文章“行星的混沌起源”的補充。(2008年5月刊)
隕石不僅僅是太空岩石,更是太空化石——行星科學家瞭解太陽系起源的唯一有形記錄。行星科學家認為它們來自小行星,這些小行星是星子的碎片,星子從未形成行星,並且一直處於深度凍結狀態。隕石的成分反映了它們母體上必然發生的事情。有趣的是,它們帶有木星早期引力影響的痕跡。
鐵隕石和石隕石顯然起源於已經融化的星子,從而使其鐵和岩石矽酸鹽物質彼此分離,較重的鐵沉入核心,較輕的矽酸鹽集中在外層。研究人員認為,這種加熱是由放射性同位素鋁 26 引起的,鋁 26 的半衰期為 70 萬年。超新星爆發或附近的恆星可能將這種同位素播撒到原太陽星雲中,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太陽系的第一代星子就含有大量的這種同位素。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然而,鐵隕石和石隕石非常罕見。大多數隕石反而由球粒組成,球粒是毫米大小的卵石,其形成早於星子,並且無法在熔化中倖存下來。因此,似乎大多數小行星並非第一代星子的遺留物。那一代星子一定已被清除,很可能是被木星清除的。行星科學家估計,現在由主小行星帶佔據的區域曾經擁有比現在多 1000 倍的物質。少數逃脫木星魔爪或後來漂移到小行星帶區域的塵粒聚集成了新的星子,但那時幾乎沒有留下放射性鋁 26,因此這些天體從未完全融化。隕石中球粒的同位素組成將它們的年代追溯到太陽系開始形成後約兩百萬年。
球粒的玻璃狀紋理表明,在被併入星子之前,它們被突然加熱,變成熔岩並冷卻。驅動木星早期軌道遷移的波應該演變成衝擊波陣面,這可以解釋這種閃光加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