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基因組引起了廣泛關注,人們可能期望DNA序列最終能確切揭示是什麼造就了人類。但上週在蘇格蘭愛丁堡舉行的“人類基因組會議”上提出的研究結果表明,基因活動——而非序列——才是我們身份的關鍵。
透過比較黑猩猩遺傳密碼的三百萬個字母與人類基因組草圖,德國萊比錫馬克斯·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所的斯萬特·帕博及其同事發現兩者之間僅有1.3%的差異。考慮到這一點,該團隊得出結論,除了基因本身的構成之外,一定還有其他因素將我們與最近的現存親屬區分開來。
因此,帕博的研究小組將注意力轉向基因活動水平,或轉錄。具體而言,他們研究了人類、黑猩猩和恆河猴的大腦、肝臟和血液中的轉錄。肝臟和血液基因活動模式顯示了三個群體之間預期的差異——人類的轉錄看起來與黑猩猩相似,而與進化距離更遠的獼猴不同——而大腦中的基因活動則揭示了人類和黑猩猩之間的明顯差異。“[人類]大腦加速了基因的使用,”帕博根據《自然》新聞服務表示。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因此,基因表達的差異可能解釋了高度相似的基因組如何創造出如此不同的生物體。然而,要完全理解人類和黑猩猩之間的基因差異,還需要真正深入瞭解黑猩猩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