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氣灶的甲烷洩漏量比之前認為的要多

這些電器還會釋放二氧化氮,這是一種空氣汙染物,會加劇哮喘和其他疾病

High angle view of gas stove burner

一項新的研究報告稱,燃氣灶對氣候的影響比之前認為的要大,這引發了一場關於溫室氣體排放最大來源之一:建築物的辯論。

這項研究由斯坦福大學四名地球系統科學家團隊於今天在同行評審期刊《環境科學與技術》上發表,該研究得出結論,美國燃氣灶每年排放的溫室氣體可能高達 50 萬輛汽車的排放量。這些排放主要以甲烷的形式出現,甲烷在 20 年的時間內比二氧化碳的效力更強。

斯坦福大學研究人員測量的甲烷中,約四分之三是在爐灶不使用時洩漏的。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工作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斯坦福大學博士生、主要作者埃裡克·萊貝爾說:“我們發現,在爐灶關閉時會緩慢洩漏甲烷。”萊貝爾還是 PSE 健康能源公司的高階科學家,這是一家經常批評化石燃料的公共衛生非營利組織。

萊貝爾和共同作者、斯坦福大學教授羅布·傑克遜告訴 E&E 新聞,洩漏可能發生在廚房本身的管道接頭上,並且可能在未被察覺的情況下持續下去,因為甲烷不會散發氣味。

他們發現,一旦人們使用爐灶做飯,相關的室內汙染(以二氧化氮的形式)可能會迅速上升到不健康的水平。根據該研究,對於通風不良的廚房,NO2 的含量可能超過 EPA 規定的室外空氣質量暴露限值。

該團隊透過使用塑膠隔板封閉廚房來進行測量,樣本量相對較小,大約有 53 個位於加利福尼亞州的房屋和出租房。

爐灶的年限不會影響結果,結果在 3 年至 30 年的爐灶中保持一致。

傑克遜說,用電動爐灶代替燃氣灶將是最完整的解決方案。“我認為系統地解決這個問題的唯一方法是透過電氣化,”傑克遜說。

燃氣行業代表立即稱這項研究存在缺陷、有偏見且與氣候政策無關。

代表燃氣器具製造商、公用事業和其他行業客戶的 Bracewell LLP 高階負責人弗蘭克·邁薩諾說,這些測量“絕不是對典型家庭……或任何家庭情況的真實衡量標準。”

他認為,聯邦機構並未將燃氣灶列為健康或空氣質量方面值得關注的領域。

例如,由聯邦和州機構成員、行業代表和研究人員組成的 EPA 牽頭的圓桌會議,即聯邦機構間室內空氣質量委員會(CIAQ),從未將燃氣灶的排放確定為“與哮喘或呼吸道疾病相關的重要問題”,邁薩諾在給 E&E 新聞的一封電子郵件中寫道。

他說:“很遺憾,我們沒有試圖找出更多關於室內空氣質量的重要資訊,而是推行以電氣化為中心的政治議程。”

根據未參與該研究的外部研究人員的說法,與管道和其他大型燃氣基礎設施的氣候足跡相比,對燃氣灶排放的研究關注較少。

斯坦福大學的研究小組也將爐灶的排放描述為監管的灰色地帶。

聯邦機構基本上不對室內空氣質量進行監管。

研究人員表示,研究中記錄的甲烷洩漏量也太小,不會構成安全威脅或觸發消費品監管機構的行動。

該小組估計,燃氣灶每年排放約 28 吉克甲烷,高於 EPA 估計的所有固定建築供熱源排放的 24 吉克甲烷。

傑克遜說:“這些排放被忽略了。”

“更難忽視”

今年,至少有四個州議會正在考慮制定禁止在新建築中使用化石燃料的法案:馬里蘭州、羅德島州、紐約州和馬薩諸塞州。

沒有一個州禁止將天然氣用於建築用途。有幾十個城市已經這樣做,但通常會為燃氣灶留出豁免。

倡導清潔能源的 RMI 無碳建築專案經理布雷迪·西爾斯說:“這項[研究]將使燃氣灶更難被忽視。“這實際上是一個比我們想象的更大的氣候問題。”

然而,在許多紅色州,立法者已經透過阻止城市強制轉向清潔建築供熱源的方式,鎖定了天然氣在市場中的份額。有 20 個州通過了法律,禁止地方禁止在建築物中使用化石燃料。

與此同時,國家天然氣倡導者一直在推廣氫氣和生物甲烷等替代品,作為未來可能減少碳排放的建築供熱來源。

斯坦福大學的研究結論暗示了一個可能也適用於這些新興技術的問題。如果氫氣和生物甲烷洩漏到大氣中,它們本身也是溫室氣體。

美國約有 4300 萬家庭使用天然氣做飯,接近所有家庭的三分之一。但在一些地區,天然氣占主導地位。

在加利福尼亞州,大多數城市級天然氣禁令的所在地,強制措施導致了法庭訴訟。該州餐飲協會起訴了伯克利市,理由是其禁止在新建築中使用燃氣灶,儘管一名聯邦法官去年夏天駁回了該訴訟。

萊貝爾說:“肯定很難說服人們有替代方案。”

“在明火上烹飪具有某種人性化的東西。這是我們祖先所做的事情。我們現在也這樣做。它具有視覺吸引力。你可以看到它變熱或變冷。但是為了使一切脫碳,你必須使整個房子電氣化,”他說。

經 POLITICO, LLC 許可,轉載自E&E News。版權所有 2022。E&E 新聞為能源和環境專業人士提供重要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