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茸茸的鼠兔以不同速度適應氣候變化

一些難以捉摸的因素可能影響一個物種是否能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生存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一種小巧、毛茸茸的生物可能會幫助研究人員在環境快速變化的時代重新構想保護措施。

專家預計,氣候變化會導致更多瀕危物種滅絕,同時使其他物種瀕臨滅絕。大多數物種會慢慢嘗試適應——通常是透過改變主要生命事件的時間,例如繁殖。它們還可以改變遷徙和覓食習慣。

有時這會奏效。但根據本週發表在《生態與環境前沿》上的一篇論文,同一種物種在某些地方可能表現出強大的適應潛力,而在其他地方則會滅絕。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美國地質調查局的研究員、該論文的作者之一埃裡克·比弗說:“有一段時間,人們都在談論物種是氣候變化的贏家還是氣候變化的輸家。”

相反,似乎是一些難以捉摸的因素影響一個物種是否能夠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生存——甚至茁壯成長。

比弗說,這使得確定分佈在不同地區的物種的復原力變得更加棘手,因為很難解開“混雜”在一起的各種條件。

鼠兔就是一個案例研究。

鼠兔類似於圓胖的倉鼠——有著圓耳朵、沒有尾巴、身體小而毛茸茸——但它們與兔子的關係更近。它們通常生活在山區,與大多數人類接觸隔離。

但研究人員記錄到,在俄勒岡州的哥倫比亞河峽谷的低海拔地區生活著一個鼠兔種群。它們透過使用厚厚的苔蘚作為夏季炎熱的隔熱層,或者利用附近的森林遮陰,從而適應環境,以便在白天保持活躍。

但生活在其他地方的鼠兔並沒有表現出同樣的適應性。

研究人員寫道,在超過23年的觀察中,生活在大盆地的鼠兔從未表現出在棲息地選擇方面如此的靈活性。這導致了種群的急劇下降。

研究人員還發現,鼠兔在覓食習慣和身體姿勢方面存在差異,以此來調節體溫。

對於為什麼有些鼠兔比其他鼠兔適應性更強,沒有簡單的解釋。

“是物理環境允許了這種[行為]可塑性嗎?是它們為了採用這些行為的基因進化嗎?”比弗問道,“我們如何理清這些?我不知道。”

他說,這是一個令人不安的問題,因為這意味著自然資源保護主義者需要更加努力地瞭解為什麼有些生物比其他生物表現得更好。

但他表示,結果也帶來了希望。僅僅因為一個物種在一個地區難以適應,並不意味著它在其他地方也會表現得如此糟糕。而且,密切關注行為變化可以幫助自然資源保護主義者調整自己的管理措施。

他說:“最簡單的說法是:一個物種能否應對或適應氣候變化?答案是,這取決於情況。”

經 E&E News 許可,轉載自氣候通訊社。E&E 每天在 www.eenews.net 提供重要的能源和環境新聞報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