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孩子對現實有不錯的認知。他們知道恐龍存在,而海綿寶寶是虛構的。但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在年輕的大腦中,諸如聖誕老人和復活節兔子等文化虛構事物的“真實性”存在於現實與虛構之間。研究結論是,我們的儀式活動是孩子們接受聖誕老人每年的雪橇之旅和牙仙子送現金的原因。
這項新研究的作者今天在《PLOS ONE》上發表了研究成果,他們調查了176名年齡在2歲至11歲的澳大利亞人,並讓他們評價他們認為各種文化人物的真實程度:從Wiggles樂隊——一個澳大利亞兒童音樂團體——到恐龍、龍和迪士尼電影《冰雪奇緣》中的艾莎公主。
孩子們使用從零(完全不真實)到八(極其真實)的等級量表,對總共13個人物進行了排名。大多數研究參與者認為恐龍和Wiggles樂隊最真實:兩者都得了七分。艾莎和彼得·潘等虛構人物得了四分,而聖誕老人和牙仙子得分居中,得了六分。與特定故事中的人物不同,虛構的文化人物似乎在年輕人心中佔據了一種煉獄般的中間地帶。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發現和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在由57名成年人組成的對比組中,虛構人物的排名接近於零,儘管聖誕老人和龍接近一分,這表明仍然有一些信徒。幽靈和外星人徘徊在中間,在兩到四分之間。
作者認為,參與文化儀式會驅動孩子們對什麼是真正真實的感知。在聖誕節前夜經歷擺放奧利奧餅乾的繁瑣儀式可能會給年輕的心靈留下深刻的印象。這種經歷在一段時間內成為了現實。(在接受調查的兒童中,40%的人表示在逛商場後在現實生活中拜訪過聖誕老人,與表示他們見過Wiggles樂隊的人的比例大致相同。)
“我希望人們能更認真地對待儀式促進、產生和支援信仰的觀點,”這項新研究的主要作者、英國基爾大學的助理教授羅翰·卡皮塔尼說。他解釋說,過去對兒童現實認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特定的人物類別上,例如電視角色。他認為,透過觀察一系列不同的人物,新的發現為了解兒童如何開始相信可能並不實際存在的實體提供了一個起點。
“我們將所有這些類別同時放入攪拌碗中,”卡皮塔尼說。“我希望這項工作也能讓我們[更好地發展一種理論],瞭解人們——特別是兒童——如何以一種符合倫理且不太可能引起冒犯的方式開始相信神靈。”
“從概念的角度來看,這些發現令人興奮,因為它們比以前的研究更細緻地展示了兒童對現實的信念,”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心理學教授傑奎琳·D·伍利說,她沒有參與這項新研究,但對兒童的概念發展進行了廣泛的研究。“重要的是要知道,孩子們不僅僅是將世界劃分為真實和不真實。相反,他們可能能夠思考現實的分級層次。”
伍利指出,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儀式化的文化人物可能存在於真實與不真實之間,因為父母談論他們的方式。她的研究表明,與諸如鉛筆等真實事物相比,成年人更傾向於明確提及諸如聖誕老人等模糊實體的真實狀態。此外,她補充說,例如,當父母討論恐龍的存在相對於聖誕老人的形象時,他們可能會顯得更加肯定。在兒童中,確定性已被證明可以加強信念。
卡皮塔尼對此表示贊同,他引用了父母談論他們知道是不真實的事物的方式的差異。“他們使用不同的限定詞,不同的言語模式,不同的證據形式,”他解釋說。“例如,說‘聖誕老人是真的’並不奇怪。但說‘奶奶是真的’就很奇怪了。證據表明,孩子們對這些差異很敏感,這些差異可以作為孩子們的危險訊號——表明有些可疑的事情正在發生。”
“因此,我們談到了儀式,”卡皮塔尼說。為了一個歡樂的傳統,父母們樂於接受一點有意的欺騙,最終會採取更復雜的方式在孩子心中創造真實的信念。正如他開玩笑所說,這些是“徹底的欺騙和陰謀行為”,到了早上,這些行為會讓餅乾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