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許多地方,口罩已成為減緩 SARS-CoV-2 傳播的強制措施。人們在公交車或火車上、購物旅行或看醫生時都會佩戴口罩。這種做法如何改變基本的交流方式?面部遮擋會損害社互動動嗎?柏林洪堡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負責國際事務的副院長、面部表情和情感研究員烏蘇拉·赫斯在接受《大眾科學》德語姊妹刊物《Spektrum der Wissenschaft》的採訪時提供了一些答案。
[以下是對話的編輯稿。]
如果你正確佩戴口罩,你會遮住你的鼻子和嘴——你一半的臉變得難以辨認。這會如何影響看你的人的感知?
戴口罩的人給人留下正面還是負面印象,主要取決於你對戴口罩的看法。如果你認為目前的保護措施太過分,那麼戴口罩的人可能會顯得輕信,如果不是徹頭徹尾的愚蠢。另一方面,如果你是一位忠實的口罩佩戴者,你可能會對對方更加同情。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向他人微笑通常有助於緩解社會緊張。當嘴巴被遮住時,識別微笑要困難得多。
你會這麼想。但我和我的同事從我們的一項即將發表的研究中瞭解到,情況並非如此:如果人們的嘴和鼻子被遮住,他們識別情緒表達的能力不會變差。一個真正的微笑不僅僅會移動嘴巴。面部肌肉——顴大肌和眼輪匝肌也會收縮。嘴角向上翹起,眼睛周圍出現笑紋。在研究中,觀察眼睛周圍的區域通常足以識別他人的感受。我們用圍巾、面紗和口罩檢查了這個問題。混淆只發生在某些情緒上。
哪些情緒?
恐懼和驚訝。對於這兩種情緒,我們通常會睜大眼睛。我們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嘴巴區域。我們透過張大嘴巴來表達恐懼。如果我們感到驚訝,我們會張開嘴巴。如果嘴和鼻子被遮住,我們就看不到這些差異。
我們在眼睛周圍的表情變化中識別出即使是細微的心理狀態(例如沉思),這一事實在英國心理學家西蒙·巴倫-科恩和他的同事開發的“在眼神中解讀思想”測試中得到了解釋。
這項測試已被用於診斷自閉症譜系障礙,對嗎?
沒錯。因為自閉症患者可能更難與他人產生共鳴,並且可能避免眼神交流,因此要求測試物件檢視眼睛周圍不同區域的圖片,併為它們分配正確的情緒狀態。沒有自閉症的人在這項測試中表現非常好。
超市收銀臺不是實驗室。這些實驗可以應用於日常生活嗎?
我們的研究表明,我們並不依賴於看到與我們交流的人的嘴巴來識別情緒。在超市收銀臺、麵包店或街頭相遇時甚至存在明顯的優勢:人們全身心投入相遇。畢竟,一個人是悲傷、生氣還是快樂,不僅透過面部表情表達,還透過他們的行動和說話方式表達。而且你可以聽到有人微笑還是看起來很嚴肅。
微笑聽起來像什麼?
聽起來很明亮。這是因為嘴巴形狀的變化改變了我們聲音的調製方式。另一方面,嚴肅的臉聽起來更暗淡。
識別情緒是一回事。真正感受到某些東西是另一回事。如果我們看到一個人微笑,映象神經元會確保我們也會微笑——至少在內心深處。如果我們情緒不好,這種反應通常會讓我們感覺更好。戴口罩也有效嗎?
在研究中,我們稱這種行為為社會模仿。這意味著人們傾向於模仿他人的行為:如果有人看到我們翹著二郎腿或若有所思地將下巴放在手上,另一個人通常也會這樣做。透過這種彼此映象,我們作為一個整體,會更積極地評估互動,並感覺與另一個人更親近。一個不模仿別人的人會給人一種關係中出了問題的感覺。在我已經提到的研究中,即使當一個人的嘴和鼻子被遮住時,研究參與者也會模仿那個人的微笑。
然而,口罩似乎並沒有留下好印象:在香港,一個團隊研究了戴口罩對醫患關係的影響。戴口罩的患者認為他們的醫生缺乏同情心。
在這裡,我們回到了我們與戴著面罩的人相遇的態度。在我們的研究中,參與者將戴著口罩的人評為“更冷漠”。但是如果有人戴著圍巾,他們會被認為相對“更溫暖”。這個結果可能與許多人仍然將醫生,尤其是外科醫生,想象成冷漠且傾向於不情緒化有關。現在許多人佩戴的自制口罩更有可能被視為圍巾。
戴口罩對兒童有什麼影響?畢竟,他們還沒有像成年人那樣很好地理解情緒。
小學年齡的兒童識別情緒的能力幾乎不亞於成年人。對於幼兒來說,看到看起來有些不同的身體和麵孔是陌生的,因此可能會有壓力。許多嬰兒第一次看到留鬍子的人時會哭。如果他們看著的人的鼻子、嘴巴和下巴突然不見了,他們可能會感到不安。
父母可以做些什麼?
他們可以透過一種有趣的方式讓他們的孩子熟悉口罩——例如,將口罩在他們的臉前短暫停留,然後再取下。幼兒學得很快,會習慣新的情況。對於聽力有困難的人來說,情況有所不同。他們通常依賴於閱讀唇語。所以目前的情況是一個挑戰。一些舉措正在進行中,以生產嘴巴周圍透明的口罩。然而,它們是否會被普遍接受還有待觀察。
我們可以透過口罩改善我們的社互動動嗎?
是的,透過將它們用作團結的象徵。如果我們將面部遮擋視為相互考慮他人的表現,它可以將我們所有人聚集在一起。這種反應會產生一種社群意識,並且或許可以讓我們重新獲得一些因這種特殊情況而可能失去的幸福感。
本文最初發表在《Spektrum der Wissenschaft》上,並經許可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