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管道頻繁斷裂意味著北溪管道有可能修復

當國際專家試圖弄清北溪管道破裂的原因時,工程師們有多種方案可以嘗試修復它

Pipe is loaded for stacking at the Nord Stream 2 facility.

2017年10月19日,在德國薩斯尼茨的呂根島穆克朗的北溪2號設施,管道被裝載堆放。

上週,水下北溪1號和2號管道沿線的三個不同地點發生破裂,並開始洩漏氣體。北溪的情況可能不尋常,但海底管道損壞並非如此。* 海水的腐蝕會導致洩漏,而且由於商業航運,事故一再發生。北溪管道也位於世界上最繁忙的航運線路之下。這就是為什麼管道有完善的保護措施和維修技術;處理洩漏和事故的計劃在管道建成後立即制定。工程師將遵循一套既定方案,儘快開始修復北溪管道的受損部分。

管道必須抵抗許多威脅。特別是大型集裝箱船或油輪的巨大錨可能會損壞管道——正如2008年挪威海岸附近的北海的Kvitebjørn管道發生的情況一樣。從船上掉落的物體,如集裝箱甚至沉船本身,也可能撞擊管道。同樣,水下的侵蝕和滑坡也構成潛在的危險。因此,管道根據具體情況和風險,採用不同的方法進行保護。例如,它們可以用大石頭包圍以抵禦錨,用混凝土墊覆蓋或完全埋在海底。

然而,對於北溪管道超過1000公里的管道來說,這樣的措施將非常昂貴。這些結構直接位於海底,或者在海底不穩定或不夠平坦的地方,則位於礫石床上。它們只在靠近海岸的地方埋在地下。管道受到其2.7至4.1釐米厚的鋼壁和最厚達11釐米的混凝土外套的保護,混凝土外套也起到額外的配重作用;沒有混凝土,管道會太輕而漂浮起來。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在北溪管道的規劃中,甚至考慮了管道附近發生爆炸的可能性。迄今為止,波羅的海仍有無數二戰時期的炸彈,因此專家們沿著管道清理了一條50米寬的區域。但是,北溪的風險評估警告說,水流也可能將彈藥帶到靠近線路的地方。因此,據運營商稱,管道的設計能夠承受距離管道12米處2噸炸藥爆炸而不會洩漏。

儘管採取了這些預防措施,但北溪管道還是發生了破裂,儘管目前難以估計當前的損壞程度。誠然,計算機分析可以用來精確計算管道的狀況。但是,為此,需要非常精確地瞭解材料所承受的力。到目前為止,跡象——例如,氣體洩漏的規模——表明,巨大的管道受到了非常嚴重的損壞,甚至完全斷裂。破壞的程度將決定管道必須如何修復。今天建造的大多數管道都有專門設計的“維修策略”以應對損壞:在北溪,根據運營商的說法,這種策略包括五種不同嚴重程度的情景,包括管道完全破裂。

如果大型炸藥確實損壞了管道,正如據報道安全官員懷疑的那樣,那麼可能需要分段更換較長的管道段。這種被稱為“對接”的維修可以透過多種方式完成。在某些情況下,將新的、未損壞的管道段插入水面之上。例如,2008年,當一個錨完全切斷了跨地中海管道系統的一條線路,並嚴重損壞了第二條線路時,就是這種情況。管道位於約70米深的水下,類似於丹麥博恩霍爾姆島附近一段北溪管道的深度。由於水深相對較淺,管道受損的末端被使用專用船隻提升到水面以上。然後安裝一個新的管道段,並將兩端的接頭焊接在一起。這也是一艘專用船的團隊在2019年連線北溪2號的各個管道段的方式。

然而,也可以直接在水下連線管道段的末端——這項技術用於北溪1號。這涉及將管道的末端匯入一個特殊的加壓艙,並將它們焊接在一起,這個過程被稱為“高壓對接”。這項技術已經在北溪進行了測試——例如,在2011年——連線第一條管道的各個部分,每部分都由不同的專用船隻鋪設。

還有其他一些稍微簡單的方法,可以在不焊接的情況下緊密連線分離的管道末端。可以使用特殊的法蘭將它們連線起來,就像普通的管道一樣。這些部件在市場上可以買到,可以由潛水員或遠端控制的水下航行器安裝。例如,在修復水下210米的Kvitebjørn管道時,挪威國有石油公司Statoil切除了損壞區域周圍約25米長的一段,然後使用特殊的套筒接頭連線了新的管道段。在將這些套筒滑過管道末端後,使用液壓裝置緊密封閉接頭。

一旦管道本身被修復,就需要抽出滲入管內的水,用氣流乾燥內部,並在必要時更新防腐蝕保護。在北溪,這包括塑膠塗層和所謂的犧牲陽極,由鋅和鋁製成,可防止電化學腐蝕。

北溪管道的維修實際將使用哪種技術取決於多種因素,包括損壞程度,以及重要的是,可用的裝置型別。例如,跨地中海管道系統在水面以上維修的一個關鍵因素是,該地區有一艘合適的專用船隻。專用船隻、裝置和專家的可用速度都將有助於確定維修管道所需的時間。畢竟,北溪自己表示可以使用由多家管道公司共享的維修裝置庫。損壞程度、水深和損壞地點的條件也會影響管道恢復執行所需的時間。在Kvitebjørn管道的案例中,維修花了五個月,而地中海管道在事故發生九個月後恢復執行。在北溪的案例中,由於情況異常,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關於損壞原因的大部分仍然未知。

這是一篇觀點和分析文章,作者或作者表達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本文最初發表在《Spektrum der Wissenschaft》上,經許可轉載。

*編者注(2022年10月21日):這句話在釋出後進行了修訂,以澄清對海底管道損壞的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