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的祖先可能借助四翼和祈禱飛向天空。古生物學家在中國遼寧的沉積物中發現了恐龍化石,這些化石顯示其後肢和前肢上都有飛羽的證據。據稱,這些標本代表了鳥類從不會飛的獸腳亞目恐龍進化而來的長期尋求的中間階段,並可能為原始鳥類在發展出動力拍打飛行之前在樹木之間滑翔的理論注入新的活力。
進化生物學家長期以來一直在爭論鳥類是透過在樹木之間滑翔還是透過在地面上奔跑開始飛行的。後一種情景近年來受到青睞。但今天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份報告中描述的新發現,“為地面向上假說提供了負面證據”,反而支援了樹棲滑翔情景,中國科學院的研究作者徐星和他的同事們斷言。
這些遺骸可以追溯到大約1.3億年前,包括一種新的恐龍物種,名為顧氏小盜龍(上圖)。顧氏小盜龍是馳龍科恐龍家族的一員——鳥類被認為與之關係最密切的類群——顯然與大約90年前預測存在的一種生物驚人地相似。美國博物學家威廉·比比在1915年提出,最早的鳥類是一種四翼滑翔機,或稱四翼鳥。堪薩斯大學古生物學家理查德·O·普魯姆在報告的評論中指出,顧氏小盜龍“看起來就像是從比比的筆記本中直接滑翔出來的一樣。”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徐和他的合作者得出結論的依據是,覆蓋顧氏小盜龍前肢和後肢的長空氣動力學羽毛與現代鳥類翅膀上的模式相同。腳踝周圍的長羽毛會使在地面上行走變得困難。但作者寫道,前肢和後肢的羽毛“將共同構成完美的翼型”,並將其比作蝙蝠和滑翔動物使用的膜。
不過,普魯姆警告說,關於顧氏小盜龍仍有更多問題,例如這種生物如何旋轉它的腿以使用它的後翼。他進一步指出,四翼的存在可能只是像顧氏小盜龍這樣的馳龍科動物獨有的特徵,而不是鳥類和馳龍科動物的最後共同祖先所具有的特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