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享有化石:科學因囤積而受損

古生物學家對人類化石過度佔有。科學——以及公眾——因此受害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六月,著名的露西化石抵達紐約市。這具320萬年前的南方古猿阿法種的部分骨骼,在她為期四個月的展出期間,可能會吸引數十萬參觀者——這是始於2007年的六年巡展的一部分。

在這次巡展之前,露西從未在衣索比亞境外公開展示過。人們可能期望人類進化領域的學者們會很高興有機會與如此多的對科學感興趣的公眾分享該學科的桂冠。但是,宣佈她在紐約首次亮相的新聞報道中,也包括了她首次抵達美國時出現的相同反對意見:即骨骼可能會受到損壞,並且巡展會使關鍵標本脫離科學流通太長時間。實際上,一些主要的博物館部分出於這些原因拒絕了這次展覽。

這些反對意見反映了人類起源領域中更廣泛的佔有慾問題,這似乎很適合在本專題文章中提及。實際上,化石獵人經常阻止其他科學家研究他們的寶藏,擔心評估可能會搶先或不同意他們自己的觀點。這樣做,他們正在將科學從古人類學中剝離出來。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事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持續產出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報道。


對此類保密行為的批評者通常指出地猿始祖種的案例,這是一種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蒂姆·懷特發現的440萬年前的人類祖先。在懷特宣佈地猿始祖種的第一個化石並吹捧該物種對理解人類起源的重要性十五年後,對標本的訪問仍然受到高度限制,促使局外人將這項工作稱為古人類學的“曼哈頓計劃”。

懷特就此表示,他只發表了一份初步報告,並且通常的做法是在完整評估報告發布之前限制訪問。他還指出,關鍵標本——一具嚴重壓碎的骨骼——的狀況減緩了團隊詳細報告的釋出。

那些付出心血和汗水挖掘人類過去遺骸的科學家理應首先獲得描述和分析它們的權利。但是,應該對這種獨佔期有明確的限制。否則,科學的自我糾正方面就會受到阻礙:外部研究人員既無法重複發現團隊的發現,也無法檢驗新的假設。

2005年,國家科學基金會採取措施設定限制,要求撥款申請者制定一項計劃,以便在指定的時間範圍內,將使用國家科學基金會資金收集的標本和資料提供給其他研究人員。但古人類學家聲稱,實際上沒有任何改變。溫納-格林基金會是人類學研究的主要私人資助來源,萊斯利·艾埃洛表示,公共和私人資助機構通常都缺乏資源來執行訪問政策,即使他們有這些政策。

最終,開放獲取實踐的採用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古人類學家自身以及儲存人類化石的機構——其中大多數化石都來自美國境外——是否做正確的事情。但是,國家科學基金會目前僅將未能提供資料訪問許可權作為決定是否再次資助研究人員的因素之一,它應該對這個問題採取更堅定的立場,並毫不例外地拒絕那些不遵守訪問規則的重複申請者。該機構還可以建立一箇中央資料庫,研究人員可以在其中貢獻測量資料、觀察結果、高解析度照片和CT掃描——一個用於古人類學的GenBank。期刊可以要求作者在發表前提交他們的資料,就像他們對包含新的基因序列的論文作者所做的那樣。

至於公開展示這些我們共同遺產的碎片,當然,資助大部分研究的納稅人應該偶爾瞥見它們。不可替代的物品經常被運輸和展示。在像美國這樣的國家,那裡有驚人比例的人口不相信進化論,科學家應該抓住機會與外行人分享人類古老根源的有力證據。科學教育的未來可能取決於此。

注意:本文最初以標題“人人享有化石”印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