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狩獵和採集到農業的轉變改變了人類的進化——以及我們最親密的夥伴,狗的進化。牛津大學考古學家格雷格·拉爾森說,糞化石,即化石糞便,是瞭解飲食如何影響這些變化的“非凡”資訊來源。“它們是某人腸道的快照。” 最近對 13 塊青銅時代犬類糞化石的分析揭示了轉向以穀物為主的飲食如何影響狗的腸道微生物,這可能在動物的馴化中發揮了作用。
研究人員對這些 3,600 年至 3,450 年前的化石進行了 DNA 測序,這些化石是在義大利東北部一個古代農業社群的遺址中發現的。糞化石中的狗 DNA 中,編碼澱粉酶(一種分解腸道中澱粉的消化蛋白質)的基因複製數少於大多數現代狗。今天的許多狼完全缺乏這種基因,科學家通常將這種差異歸因於家養狗從以肉類為主的飲食轉向富含穀物的飲食。
但是,除了動物自身的蛋白質外,腸道微生物也有助於消化。當研究人員對化石糞便中的微生物殘餘物進行測序時,他們發現了產生大量澱粉酶的細菌的證據。博洛尼亞大學微生物學家馬可·坎德拉是這項研究的資深作者,該研究發表在《iScience》雜誌上,他說,狗自身的基因組尚未完全進化到能夠處理其農業馴養者的穀物飲食,“因此它們得到了微生物的補充”。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杜倫大學動物考古學家安吉拉·佩裡(未參與這項研究)表示,儘管這些化石微生物組揭示了狼和狗之間的中間階段,但馴化並非簡單的線性過程。“說它是從 X 到 Y 到 Z 的演變,感覺很簡潔明瞭,”她說,但野生犬科動物和家養犬科動物之間持續的雜交使情況變得複雜。拉爾森(也未參與該研究團隊)指出,即使是現代狗也攜帶不同數量的澱粉酶基因。不過,佩裡表示,微生物可能彌補了狗自身基因組的不足,這一點意義重大。坎德拉和他的同事們現在正在研究這種現象是否也可能發生在人類腸道中,在我們從狩獵採集飲食轉向農業飲食的過程中發生。
佩裡指出,這項新研究表明,可以從化石動物糞便中瞭解到很多東西,這是一種歷史上未開發且未被充分利用的人類住區資源。“通常在考古學中,人類材料很難獲得,”她說。“但沒有人爭奪狗糞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