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在中國發現的一塊化石為恐龍是盡職盡責父母的觀點提供了新的支援。 今天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份報告描述了一個標本,其中包括一具成年骨骼的遺骸,周圍環繞著 34 具幼年骨骼。 “這又多了一塊拼圖,進一步支援了恐龍之間存在親代撫育,”蒙大拿大學的研究合著者大衛·J·瓦里基奧評論道。
瓦里基奧和他的同事分析了一塊兩英尺寬的紅灰色泥岩標本,該標本採集於中國遼寧省的下白堊紀義縣組,該地區以提供儲存完好的恐龍和鳥類化石而聞名。 這些遺骸是一種被稱為鸚鵡嘴龍的恐龍,這是一種植食性動物,長大後體型與中型犬差不多。 作者指出,骨骼的姿勢——所有生物都直立,腿蜷縮在身下——表明這些動物在仍然活著的時候就被迅速掩埋了。 這些生物究竟是如何滅絕的仍然不清楚,但可能是塌陷的洞穴、洪水或火山碎屑的覆蓋造成的。
研究人員從幼年個體的大小以及骨骼遺骸的密度推斷,親代撫育是廣泛的。 今天的初龍類動物——鱷魚和鳥類——是模範父母,提供溫暖、食物和住所,但這些特徵是否獨立進化仍然不清楚。 作者警告說,還需要更多支援恐龍父母溺愛子女理論的發現,才能確定這是否確實是共同的祖先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