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傷疤揭示恐龍頭槌撞擊

圓頂頭恐龍撞擊頭部的方式可能有助於區分幼年恐龍和成年恐龍,或者區分不同的物種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作者:馬特·卡普蘭,來自自然雜誌

北卡羅來納州羅利市——厚頭龍類恐龍以其圓頂狀的頭部和厚實的骨質頭蓋骨而聞名,七歲的孩子和古生物學家都對它們非常熟悉。人們認為這些恐龍會用它們厚實的頭頂互相撞擊,也許是求偶行為的一部分。然而,當孩子們用塑膠模型直接碰撞的方式重現這些猛烈的撞擊時,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厚頭龍的撞擊方式可能多種多樣。

這項研究於本週在北卡羅來納州羅利市舉行的脊椎動物古生物學會年會上發表,最初只關注一塊厚頭龍化石。“我們當時在觀察一個頭蓋骨,並注意到這些看起來像是受傷造成的損傷,”威斯康星大學奧什科什分校的古生物學家約瑟夫·彼得森解釋說。他想知道這種化石損傷是否是獨一無二的,或者這種損傷是否很常見。為了找到答案,彼得森和他的同事科林·迪施勒開始檢查更多的頭蓋骨。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重要想法的精彩故事的未來。


他們一起觀察了來自世界各地化石收藏的 102 個頭蓋骨。其中,23 個有損傷。彼得森和迪施勒對如此多的損傷的存在感到著迷,他們製作了一個厚頭龍頭骨的三維計算機模型,並將損傷標記在上面。

他們注意到,頭蓋骨的形狀因化石而異,損傷的位置取決於頭骨的形狀。低圓頂的頭骨往往在前面有損傷,而高圓頂的頭骨的損傷則均勻分佈在前後之間。

活生生的證據
這一發現暗示,頭骨形狀不同的厚頭龍以不同的方式撞擊頭部。為了找出這些方式,研究人員考慮了綿羊、山羊和野牛的撞擊方式。

“我們看到的損傷與我們經常在現代哺乳動物的頭骨上看到的撞擊損傷非常相似,”彼得森說。

研究小組發現,大角羊(Ovis canadensis)會正面衝撞;山羊(Oreamos americanus)會互相撞擊側腹;而野牛(Bison bison)則會用它們的角摔跤。基於這些例子,彼得森和迪施勒推測,具有頂骨損傷的高圓頂厚頭龍像山羊一樣側撞,而前部的損傷則表明像野牛一樣摔跤。

加利福尼亞州克萊蒙特雷蒙德阿爾夫古生物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安德魯·法克說:“這可能是我們看到兩個不同的物種以不同的方式撞擊,但也可能是同一個恐龍物種,幼年和成年個體表現出不同的撞擊行為。”

需要爭論的問題
一些古生物學家不同意厚頭龍互相撞擊的說法,並且對這些損傷是否真的是“撞擊痕跡”持懷疑態度。

堪薩斯大學勞倫斯分校的古骨病理學家布魯斯·羅斯柴爾德說:“這是一項有趣的研究,但在檢查了其中一個‘損傷’後,我發現很難排除這可能只是死後頭骨被撞碎的可能性。”

法克相信這場辯論很快就會得到解決。“觀察頭骨的微觀結構應該能夠確定損傷部位是否真的遭受過創傷,”他說。

無論結果如何,七歲的孩子們肯定會繼續撞擊。

本文經自然雜誌許可轉載。該文章於 2012 年 10 月 19 日首次發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