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燃料可能不會很快減少

美國能源資訊署預測煤炭、天然氣和石油將繼續佔據主導地位

man standing on pile of coal

根據其最新的預測,EIA表示,全球能源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從2012年的360億公噸(2016年展望的基準年)增加到2040年的430億公噸。

PhotoDisc/Getty Images (MARS)

能源部昨天釋出的新預測顯示,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巴西和其他新興國家的快速經濟增長將推動全球能源消耗到2040年幾乎翻一番。

但美國能源資訊署在其《2016年國際能源展望》中表示,由於全球能源結構正在轉變,減少了對煤炭發電的依賴,增加了對天然氣和可再生能源的依賴,因此相關碳排放量的增長速度將不會與總體能源消耗的增長速度保持一致。

根據其最新的預測,EIA表示,全球能源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從2012年的360億公噸(2016年展望的基準年)增加到2040年的430億公噸。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與2010年至2040年總體能源消耗增加48%相比,能源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了34%。EIA表示,到2040年,全球能源消耗將達到創紀錄的815千萬億英熱單位(Btu)。

但一些EIA方法論的批評者表示,全球能源使用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預測未能充分考慮到主要的國際政策倡議,包括去年近190個聯合國成員國承諾大幅減少能源部門溫室氣體排放。

在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公開展示資料時,EIA署長亞當·西明斯基表示,該機構在2016年的報告中使用了比以前更復雜的建模工具,尤其是在交通運輸領域,並且世界對化石燃料的需求將繼續增長。

他說:“即使在巴黎協定之後,我認為我們的數字表明,交通運輸和工業領域對石油的需求增長仍然會非常強勁。” “這些數字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下降,但要與石油中的能量密度競爭仍然非常困難。”

不要低估化石燃料

新報告的其他內容還預示著對天然氣的需求將持續增長,同時風能、太陽能和核能的產量也將持續增長。EIA表示,在未來二十年中,以風能和水力發電為主導的可再生能源預計將成為增長最快的能源,年增長率為2.6%。

核能也將實現穩健增長,年增長率為2.3%,中國的承諾到2040年將其核電裝機容量增加139吉瓦就突顯了這一點。天然氣長期以來是全球第三大能源,僅次於石油和煤炭,到2030年將成為全球第二大能源,因為隨著新的國際碳排放法規的出臺,煤炭消費量將趨於平穩。

石油和其他形式的液態石油的消費量將在未來24年內略有下降,從2012年佔市場化能源消費總量的33%降至2040年的30%。石油仍將是交通運輸部門的主要燃料,也是新興國家工業用途的關鍵燃料。

但專家警告不要認為化石燃料將在21世紀中期成為20世紀的能源過時之物。事實上,即使非化石燃料的增長超過石油、煤炭和天然氣,化石燃料仍將佔2040年全球能源使用量的78%。

EIA在展望中表示:“豐富的天然氣資源和強勁的產量——包括頁岩氣、頁岩氣和煤層氣的供應增加——有助於天然氣保持強大的競爭地位。”

儘管與十年前相比大幅下降,但預計未來幾年燃煤發電量將以每年0.6%的速度增長,到2040年將佔全球發電量的28%至29%,而2012年為40%。

預計到2040年,天然氣和可再生能源(包括水力發電)也將佔全球發電總量的28%至29%,其餘部分來自現有和新建的核電站。

西明斯基在羅德島大道CSIS花崗岩和玻璃總部聚集的能源政策專家和記者面前表示:“這種情況將在世界許多地方發生,這將大大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在對美國碳排放法規將如何影響全球能源市場的首批高級別分析之一中,EIA預計,美國環保署的清潔電力計劃將在2020年後進一步削減約1%的煤炭消費量,同時推動可再生能源部署的相應增加。

西明斯基說:“它略微改變了全球數字,更多地改變了美國數字,尤其更多地改變了美國的煤炭。” “你可以看到煤炭趨於平穩。”

批評人士抨擊預測

在世界三大煤炭消費國——美國、中國和印度中,只有印度預計到2040年煤炭消費量將總體增加。預計中國將在2025年後開始減少煤炭使用量,而美國已經看到煤炭使用量呈下降趨勢,如果清潔電力計劃在法庭上獲得支援,這一趨勢可能會更加陡峭。

EIA發現,雖然美國市場和政策將繼續成為全球能源的關鍵基準,但美國不會成為未來增長最快的能源市場之一。

事實上,到2040年,全球近三分之二的能源使用量將來自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34個成員國以外的發展中國家。分析發現,在非經合組織成員國中,中國、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等亞洲國家將佔到2040年前所有新增能源使用量的55%。

西明斯基表示,在中國和印度等國家,工業和交通運輸領域石油和液態燃料的消費量增長將尤為強勁,在這些國家,收入的增加以及私家車和卡車的普及導致車輛行駛里程(VMT)顯著增加。

但氣候重點非營利組織石油變革國際的戴維·特恩布林等批評人士表示,EIA應該更加重視國家和國際氣候政策的轉變,尤其是在過去幾年中。

特恩布林說:“我們都知道我們現在正朝著不同的方向前進。” “《巴黎協定》清楚地表明化石燃料時代即將結束。做出一個忽略公眾輿論、能源市場、可再生能源政策的重大轉變的預測,是遺漏了重要的一部分。”

EIA的一位發言人在一封電子郵件中強調,該機構在其分析中並未忽視《巴黎協定》或其他國際協議。

事實上,該報告明確指出,EIA“已嘗試納入一些具體細節”,例如《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中提出的可再生能源目標,納入其2016年IEO參考案例。“然而,在實施政策以實現既定目標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西明斯基在CSIS的評論中承認,像IEO中的長期預測是不完善的,政策和技術的變化可能導致與最佳分析預測截然不同的結果。

西明斯基說:“這些數字可能存在很大的彈性。” “這是否意味著我們是在浪費納稅人的錢來做這件事?答案是否定的。這對政策制定者非常有價值,對公眾也非常有價值。”

經 Environment & Energy Publishing, LLC. 許可,轉載自 Climatewire。www.eenews.net,202-628-6500

Daniel Cusick covers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and resilience. He joined E&E News in 2003 and has filed news stories from South Florida to Northern Minnesota. He has reported from more than a half dozen hurricane recovery zones and documented climate change impacts, resilience and energy transitions in East Africa. He lives in Minneapolis.

More by Daniel Cusic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