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燃料補貼每年耗資 5 萬億美元,並加劇汙染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指出,燃燒化石燃料的補貼使富人受益,並使空氣汙染更加嚴重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昨天釋出的新估計,全球能源補貼,包括與高額補貼化石燃料相關的社會和環境成本,每年給世界各國政府造成超過 5 萬億美元的損失。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表示,這些損失的收入正在富裕和貧窮國家的預算中造成巨大漏洞,而補貼的好處不成比例地流向了富人。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工作論文“全球能源補貼有多大?”指出,能源補貼也正在加劇世界許多大城市的汙染問題,並阻礙對更新、更清潔能源的投資。工作論文的標題為“全球能源補貼有多大?”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財政事務部主任維托爾·加斯帕爾昨天在布魯金斯學會贊助的釋出活動和小組討論中表示:“我們發現能源補貼規模巨大,而且還在不斷增加。”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報告稱,2011 年至 2014 年,稅後全球能源補貼每年增加 30 億美元,預計今年將達到 5.3 萬億美元,約佔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 6.5%。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表示,這明顯高於新興國家和低收入國家在公共衛生和其他核心社會和經濟優先事項上的支出。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表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補貼國也是最大的能源消費國,其中以中國和美國為首,兩國在 2015 年的能源補貼預計將達到 3 萬億美元,其次是印度、歐盟、俄羅斯和日本。按經濟產出百分比計算,中國、俄羅斯以及少數東歐和北非國家在能源補貼方面領先世界,佔國內生產總值的 8% 以上。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表示,如果不進行經濟改革,這些國家和許多新興經濟體(如亞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將面臨來自能源價格衝擊以及因化石燃料燃燒發電和運輸相關的汙染造成的環境破壞加劇的雙重高風險。

揭穿關於貧困的“本能反應”
專家表示,採取確定能源真實成本的政策,還可以幫助減少與氣候變化相關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排放量高達 24%,其中減排幅度最大的地區將是中東、北非和亞洲部分地區。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雖然具體國家的影響各不相同,但取消煤炭和汽油等汙染最嚴重的能源燃料的稅後補貼,可以將政府收入增加 2.9 萬億美元,同時還將與汙染相關疾病導致的過早死亡人數減少 50% 以上。

分析發現,“在考慮到消費者面臨的更高能源成本後,這一行動將使全球經濟福利提高 1.8 萬億美元(佔全球 GDP 的 2.2%)。”

布魯金斯學會哈欽斯財政和貨幣政策中心主任大衛·韋塞爾表示,將貨幣政策與更廣泛的社會和經濟問題(如氣候變化)聯絡起來,是政府需要承擔的一項新興且至關重要的任務。長期以來關於能源補貼好處的假設正受到合理的質疑。

韋塞爾說:“人們有一種本能的看法,即如果你削減能源補貼,你就會傷害窮人。” “但事實證明,富人比窮人擁有更多的空調和汽車,因此能源補貼的好處可能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具有分配性。”

加斯帕爾表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最新分析使用三個指標評估能源補貼:首先,補貼對收回能源生產和供應全部成本的負面影響;其次,補貼未能考慮到與能源消耗相關的環境損害,包括溫室氣體對氣候的影響;第三,補貼對稅收政策的不平衡影響,因為能源消耗與其他商品的消耗區別對待。

加斯帕爾表示,雖然分析沒有研究補貼的次要影響,但結果“在質量上是可靠的”,並使專家能夠“安全地得出結論,即能源補貼規模非常龐大,其改革將為政府及其代表的人民帶來實質性利益”。

這些好處包括恢復可以支援其他關鍵計劃和專案(如教育和醫療保健)的稅收收入,以及刺激圍繞更清潔、更可持續能源系統的新業務和技術發展。

此外,隨著氣候問題在即將於 12 月在巴黎舉行的聯合國全球氣候變化條約締約方大會上趨於一致,加斯帕爾表示,“機會之窗已經開啟”,“各國現在應該採取行動”。

補貼改革提高了印度尼西亞和印度的收入
印第安納州前 10 屆國會議員、經濟智庫“未來資源”現任主席菲爾·夏普表示,對能源補貼及其廣泛社會影響進行如此 критические 研究有助於使決策者始終關注這個問題。

但他告誡說,政府既需要深入的分析,也同樣需要具體的政策建議,而且在當今高度緊張的政治舞臺上,將關於能源補貼的言論轉化為行動是一項艱鉅的任務。在美國和國外,領導人都需要關注進行此類改革的政治考量。

夏普說:“所有這些都包含一個主要的政治因素。” “因此,下一階段的工作,無論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還是其他人來做,都是要告訴我應該怎麼做。告訴我以前在哪裡做過,並告訴我如何在不破壞我作為政黨、獨裁者或任何身份的領導地位的情況下做到這一點。”

布魯金斯學會氣候與能源經濟專案高階研究員兼政策主管阿黛爾·莫里斯表示,促使決策者對環境問題採取行動的一項策略是以經濟術語來界定挑戰。

她說:“這樣它就不僅僅是另一個環境問題了。” “而是將問題定義為‘我們如何在經濟中有效地分配資源?’”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財政事務副處長兼白皮書合著者大衛·科迪表示,這種思維方式正在世界各國(從印度到印度尼西亞)進行測試,並常常取得驚人的結果。

例如,這兩個快速增長的經濟體都放寬了汽油和柴油補貼政策,使價格能夠更接近實際供應成本。結果是稅收收入增加,以解決社會和環境問題,而不會破壞能源市場或引發石油產品需求下降。

與此同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專家表示,中國已同意到 2030 年開始減少該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取消煤炭和石油的價格支援將有助於實現這一目標。加斯帕爾表示,這些政策可能會使中國的煤炭消費量在 2020 年開始下降,這發出了一個強烈的訊號,表明化石能源補貼可以與經濟增長脫鉤。

經 Environment & Energy Publishing, LLC. 許可,轉載自 Climatewire。www.eenews.net, 202-628-6500

Daniel Cusick covers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and resilience. He joined E&E News in 2003 and has filed news stories from South Florida to Northern Minnesota. He has reported from more than a half dozen hurricane recovery zones and documented climate change impacts, resilience and energy transitions in East Africa. He lives in Minneapolis.

More by Daniel Cusic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