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新聞專線 | 一項旨在控制塑膠汙染的國際努力正遭到中國、沙烏地阿拉伯和其他國家的抵制,這些國家在石油、天然氣和煤炭需求下降的情況下,看到了塑膠的未來。
這場辯論正在圍繞一項潛在的全球條約條款展開,該條約可能會限制塑膠的生產和消費。去年,當175個國家同意制定一項旨在解決塑膠問題的條約時,環保主義者取得了一項里程碑式的勝利,塑膠正在殺死野生動物並加劇氣候變化。
但該條約的條款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項正在進行的工作。國際談判代表本週在巴黎舉行會議,這是在未來一年半內計劃舉行的五次聯合國主導的審議中的第二次,到目前為止,討論尚未取得太大進展。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一個障礙是化學。另一個是外交。
化石燃料是石化產品的主要原料,而石化產品用於生產塑膠。這意義重大,因為隨著世界經濟從石油、天然氣和煤炭轉型,塑膠可以為化石燃料公司以及沙烏地阿拉伯等化石燃料生產國提供生命線。
石油對石化產品生產的重要性如此之大,以至於國際能源署2018年的一份報告發現,石化產品正在成為全球石油需求的主要驅動力,超過了交通運輸。報告預測,到2030年,石化產品將佔石油需求增長的三分之一以上。
觀察人士表示,塑膠和化石燃料之間有利可圖的聯絡影響了制定全球塑膠汙染條約的努力。
本週在巴黎,談判開局不利,各國甚至在實質性談判開始之前就投票程式存在分歧。
國際環境法律中心環境健康主任大衛·阿祖萊表示:“我們明確看到,主要的石油和天然氣生產商或石化產品生產商,或一直在投資並計劃大力投資建設其石化產業的國家,正試圖拖延談判。”
一個由50多個國家組成的聯盟呼籲到2040年結束塑膠汙染,並制定具有約束力的條款,以限制或消除“不必要、可避免或有問題的塑膠”和聚合物。但這不包括中國、沙烏地阿拉伯或美國等關鍵國家——美國是唯一未加入該集團的發達經濟體。
沙烏地阿拉伯的提案呼籲“更有效的廢物管理”,重點是回收技術,而不是限制塑膠生產。其國有石油生產商沙特阿美公司在最近的可持續發展報告中指出,“燃料需求長期下降的風險正在推動我們將更多石油導向化學品。”
中國在其提案中也呼應了其中的一些措辭,該提案呼籲採取控制措施,重點是管理洩漏到環境中的“廢物收集、再利用和處置”。
美國也尋求在強制性標準方面有更大的靈活性,這招致了國會中一些民主黨人的批評。
國務院一位官員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表示,產量上限“可能適用於”一些國家,但並非所有國家都適用,美國官員認為未來的協議將採取“限制性較小”的方式。
排放驅動因素
塑膠的生產、設計和處置的每個步驟——即所謂的生命週期——都會排放導致地球變暖的溫室氣體。
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資料,2019年塑膠產生了全球排放量的3.4%——18億噸溫室氣體。其中約90%的排放來自化石燃料的生產和轉化。
隨著對塑膠(從包裝到服裝無處不在)的需求加速增長,這些排放量只會增加。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估計,到2050年,塑膠生產、使用和處置產生的排放量可能佔全球總排放量的15%,如果不削減其他領域的排放量,將難以實現全球氣候目標。
瑞典隆德大學環境與系統研究負責人弗雷德里克·鮑爾說:“簡而言之,塑膠就是化石燃料。” “它們是經過特殊加工和提煉的化石燃料形式,這意味著在我們獲得我們所知的塑膠產品的形狀和形式之前,已經使用了大量的能量。”
鮑爾去年與人合著的一份報告顯示,過去25年,與石化產品相關的排放量翻了一番,這主要是由於對塑膠和化肥的需求增長。隆德大學上週釋出的一份新報告發現,擁有大量化石燃料儲備的國家正在投資擴大以化石燃料為基礎的石化產品生產。
報告指出:“儘管各國政府正在承諾採取氣候變化行動,並簽署瞭解決全球塑膠汙染的倡議,但仍在進行大規模投資以擴大石化行業的生產能力,尤其是在中東、中國和美國。”
美國官員表示,他們希望達成一項雄心勃勃的協議,但在限制方面有所保留。
美國經濟增長、能源和環境事務副國務卿何塞·費爾南德斯上週在一次演講中表示,美國希望看到“促進塑膠可持續生產和可持續消費、提高塑膠迴圈利用率以及對塑膠廢物進行環境友好型管理的承諾”。
但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發現,廢物管理和回收利用不足以解決問題。該組織去年釋出的一份報告發現,2019年回收的塑膠廢物不到10%,近50%最終進入垃圾填埋場,19%被焚燒——這一過程提高了塑膠在其生命週期內的碳足跡。
氣候活動人士表示,未來的塑膠條約必須包括對生產的限制,並且不能繼續以化石燃料為基礎。
負責監督談判的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英格·安德森週二在接受《經濟學人》採訪時表示,回收利用很重要,“但我們也明白,我們無法透過回收利用來擺脫這種困境。”
她補充說,就減少塑膠消費達成全球協議將“很複雜”,但“非常值得一試”。
經 POLITICO, LLC 許可,轉載自 E&E 新聞。版權所有 2023 年。E&E 新聞為能源和環境專業人士提供重要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