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一場 6.9級地震 襲擊了印度尼西亞龍目島和鄰近的吉利群島,附近的旅遊島嶼巴厘島也有震感。這場地震造成300多人死亡,約 84,000 人流離失所,再次為人類試圖應對不可預測的震動星球的古老地震故事增添了新的篇章。儘管地震一直與我們同在,但地震的某些方面總是讓我們感到震驚和措手不及。很多人在震動開始時就 跑 向出口。
許多推薦的地震準備策略都有多個 步驟,專家的 指南 也會隨著經驗的積累、科學知識的擴充套件和建築技術的進步,在多年來不斷調整和完善。情境意識和制定計劃 (pdf) 仍然是關鍵。但是,如果地震發生時人們在建築物內,許多專家的 核心口訣 仍然出奇地簡單且不變:伏地、遮擋、抓牢。
美國 國土安全部、美國紅十字會 (pdf)、聯邦緊急事務管理局、美國地質調查局 (USGS)、紐西蘭民防和應急管理局 (pdf) 和 日本政府 等都提倡這種方法。這些機構都不建議在建築物內時跑到室外。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指南建議,一旦您感到任何震動,請不要等待觀察它是否會變得更強。立即就地伏地,用手和膝蓋著地,遮住頭部,找到堅固的桌子 或書桌,並爬到下面。然後 抓住 其中一條桌腿,在震動停止後至少一分鐘後再出來。沒有堅固的書桌?那就跪在房間的角落裡。如果您在床上,請臉朝下躺著,用枕頭蓋住頭部 (pdf)。遠離窗戶和未固定的物體。
至於站在門口,美國地質調查局和一些 其他 機構表示,這是一種 過時的建議——主要基於舊照片,照片中顯示門框仍然屹立在其他倒塌的非鋼筋磚石或土坯建築中。如今,門框通常並不比房屋的其他部分更堅固,並且不能為掉落的碎片提供太多保護。
務必待在原地,直到震動明顯停止。要了解自己正經歷地震週期的哪個部分 並不容易;它可能是一場更大地震的前震,或者可能是一次強烈的餘震即將來臨。較輕的初始震動的結束可能會給人一種錯誤的控制感和安全感,隨後的強烈震動可能會讓他們措手不及。“這就是為什麼當我們建議伏地、遮擋、抓牢時,我們會說‘在地震讓您倒下之前先伏地’,”南加州地震中心傳播經理 Jason Ballmann 說。
待在搖晃的建築物內的想法似乎有悖常理,至少可以說。重大地震後出現的倒塌建築物的可怕影像可以理解地印在公眾的意識中。這可能會讓人覺得跑到出口是個好主意——但這樣的照片有時會給人一種關於與地震相關的主要危險的錯誤印象。
Ballmann 說,從世界各地倒塌的建築物中救出人員的救援隊可以證明伏地、遮擋、抓牢策略的有效性。得益於越來越多國家日益嚴格的 建築規範,現代建築物 越來越不容易倒塌。更大的危險通常來自 掉落和飛行的物體——這正是強烈建議躲在桌子下的原因。
加州理工學院地球物理學家 Ken Hudnut 曾與美國地質調查局一起研究過世界各地的地震,他指出,伏地、遮擋、抓牢可能有一個有趣的注意事項。包括舊金山和洛杉磯在內的一些城市已經要求對舊建築物型別進行抗震改造,這意味著在這些建築物內通常更安全,Hudnut 說。然而,更廣泛地缺乏此類法令——以及世界各地 建築規範執行不力,包括 美國境內——確實讓人更難知道建築物是否能承受大地震。這也會危及建築物外的人。“如果您身處較舊的建築物中,並且試圖跑到室外,您會讓自己面臨建築物倒塌的風險,”Hudnut 說。“那真是個糟糕的主意。”
加州理工學院地震學家 Lucy Jones,《大震:自然災害如何塑造我們》一書的作者,也是美國地質調查局的榮譽科學家,她說“建築物倒塌的情況很少見——在智利、加利福尼亞或日本等地尤其如此”——即使在建築質量最差的地方也是如此。“在極少數建築物確實倒塌的情況下,伏地、遮擋、抓牢可能是最佳選擇。它可能會為您提供一些可防禦的空氣空間,以便等待救援。”
瓊斯指出了一種相對不可能發生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跑到室外可能是明智的:如果一個人站在一棟建造不良的建築物的入口處,遠離任何桌子,並且可以非常迅速地到達開闊的室外空間並遠離建築物。儘管如此,她補充說,專家們認可伏地、遮擋、抓牢,因為它是“大多數情況下最好的答案”。Hudnut 說,這種“通用建議”具有“非常好的基本合理性”。
美國人口中幾乎有一半 暴露於 潛在的破壞性地震中,這就是為什麼一些地區定期舉行演習的原因。包括國家、州和地方政府在內的各種團體在 Great ShakeOut 地震演習 期間舉行此類演習,這是一項由 Ballmann 協助協調的全球倡議。
國際 ShakeOut 日每年在十月的第三個星期四舉行。從日本到紐西蘭等國家都參與其中,希望重複練習能夠簡單地成為本能。然而,許多地震多發國家仍然明顯缺席 參與者名單。
印度尼西亞最近的死亡事件可能歸因於一系列複雜的、相互關聯的因素,包括建築物質量差 (pdf)。但很明顯,無論人們身在何處,練習正確的安全措施越多,他們就越有可能在重大地震中倖存下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