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全球每升高一度,世界主要農作物的收成將減少,該研究對農業研究領域進行了廣泛的觀察。
小麥、玉米、水稻和大豆占人類卡路里攝入量的三分之二。每種作物對氣溫上升的反應都不同,其影響因地而異。然而,研究表明,平均而言,全球氣溫每升高攝氏度,產量預計將減少 3.1% 至 7.4%。
這些發現來自對 70 多項模型、統計迴歸和實驗研究的薈萃分析。29 位研究人員本週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了這篇論文。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這印證了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關於糧食供應退化的其他預測。聯合國預測,世界人口將從今天的 76 億增長到 2050 年的 98 億。更溫暖的條件可能會使為如此多的人口種植足夠的糧食變得更加困難,而且即使是能夠生長的農作物也可能提供的營養更少(氣候連線,8 月 2 日)。
《巴黎氣候協定》已承諾國際社會在本世紀末將升溫幅度控制在攝氏 2 度以內。美國計劃退出該協定。
但研究表明,美國農業可能會因更溫暖的條件而遭受不成比例的影響,尤其是在玉米方面。
玉米被證明對氣溫上升最為敏感。有證據表明,全球玉米收成每升高攝氏度可能會下降 7.4%。
這種影響在全球主要玉米生產國中持續顯現,其中美國的收成受到的影響最大:每升高一度,玉米產量減少 10.3%。
中國、巴西和印度也將遭受損失——儘管氣候變暖對法國的影響可能足夠溫和,以至於統計模型表明可能出現輕微的改善。
論文顯示,小麥的反應更為一致,全球平均每升高一度下降 6%。
水稻是發展中國家的主要食物來源,平均可能下降 3.2%。一些研究表明,影響甚至更大——高達 6%——而統計迴歸表明幾乎沒有影響。
大豆是世界第四大重要商品作物,每升高一度產量可能減少 3.1%。儘管大豆的結果最不確定,但研究人員估計,美國的大豆收成平均每升高一度可能下降 6.8%,而中國的收成可能看不到任何具有統計學意義的變化。
研究人員僅研究了平均氣溫上升的直接影響,但間接影響也可能改變情況。水分脅迫和更乾燥的土壤可能會拉低收成。更頻繁的熱浪也可能如此。氣候變化也可能影響害蟲、雜草和疾病。
所有這些因素都帶來了農民以前克服過的挑戰。但研究人員寫道,世界某些地區的產量已經開始停滯不前。
“儘管農民做出了適應努力,但氣溫的進一步升高將繼續抑制產量,”他們寫道。
經 E&E 新聞許可,轉載自 Climatewire。E&E 在www.eenews.net提供有關重要能源和環境新聞的每日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