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更好的連線,請用交談代替打字

電話並不像你想象的那麼尷尬,而且你可能會有更令人滿意的互動

Woman talking on phone

在整個 COVID-19 大流行期間,“社交距離”一詞一直是公眾對話的中心,但這個短語有點用詞不當。從字面上看,這個短語似乎認可社交隔離。但我們試圖促進的不是“社交”距離。而是物理隔離。事實上,保持社交聯絡——即使在遠處——對於身心健康都至關重要。例如,流行病學薈萃分析的結果表明,缺乏社會支援與吸菸一樣是導致發病率和死亡率的風險因素,甚至比肥胖和空氣汙染等其他壓力源更有害。鑑於這一經驗事實,我們如何在保持身體距離的同時最好地與他人保持聯絡?我們是給朋友發電子郵件更好?還是打電話?還是設定影片聊天?現代技術為我們提供了許多可供支配的工具。然而,並非所有工具都能同等地促進社交聯絡。而且,通常看似微小的選擇可能會在培養更強的社交聯絡和屈服於日益增長的社交距離之間產生重大差異。

在即將發表在《實驗心理學雜誌:通論》上的一篇論文中,尼克·埃普利和我測試了人們互動的媒介是否會影響他們的連線感——以及對某些技術的期望如何影響他們選擇使用的溝通媒介。請注意,這些期望可能是被誤導的。儘管基於語音的互動(例如電話)可以產生更強的連線,但基於文字的媒介(例如電子郵件)通常更受歡迎,因為人們對社互動動如何展開存在錯誤的信念。我們進行的任何互動都可能帶來優勢和劣勢,而關於如何連線的決定往往基於對這些潛在成本和收益的預期。當人們高估基於語音的溝通的成本,或低估其收益時,可能會產生對基於文字的媒介的錯誤偏見。

例如,在一個實驗中,我們要求參與者透過電子郵件或電話與最近沒有互動過的某人重新建立聯絡。參與者首先預測瞭如果他們透過這兩種方式聯絡,情況會是什麼樣。更具體地說,這些參與者預測了在每種情況下他們會感到多麼的聯絡和多麼的尷尬。在這個實驗中,他們通常確實直覺到透過電話互動比透過電子郵件互動會感到更強的聯絡。但他們也預測,打電話可能會比匆匆忙忙地發電子郵件更不舒服。參與者還指出了他們更喜歡的選項。儘管這些參與者認為交談會促進更牢固的聯絡,但他們中的大多數人表示,他們寧願傳送電子郵件,也不願打電話給對方。看來,對尷尬的恐懼會將個人推向基於文字的溝通方法。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方式是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我們的結果表明,與參與者的預期相反,對尷尬的擔憂在很大程度上是沒有根據的。在實驗的下一部分,我們讓參與者實際使用一種隨機確定的溝通模式(電子郵件或電話)重新建立聯絡,然後在他們這樣做之後對他們進行跟蹤調查。正如預期的那樣,我們發現人們在透過電話互動時確實比透過電子郵件互動時建立的聯絡更牢固。然而,重要的是,透過電話重新連線時,不適感沒有差異。人的聲音似乎為連線提供了好處,而沒有預期的成本。

在另一個實驗中,我們讓個人透過提問和回答一系列相對私人的問題(例如,“你有沒有夢想做很久的事情?為什麼你沒有做?”)來相互聯絡。這些對話透過在即時聊天中發簡訊、僅使用音訊或進行影片聊天進行。再一次,參與者首先預測了他們認為自己會感覺如何,然後實際與其他人進行了討論。我們再次測量了尷尬和聯絡感,在這種情況下,使用了諸如他們會多大程度上了解他們的對話夥伴、他們會多喜歡這個人以及他們會感受到多麼牢固的聯絡等陳述。在這裡,參與者並沒有期望他們溝通的媒介會很重要。但是,當他們實際互動時,人們再次感到透過交談而不是打字進行溝通時,連線感明顯更強——並且值得注意的是,並沒有更尷尬。有趣的是,視覺線索並沒有為基於語音的媒體已經提供的功能增加更多。僅包含音訊的媒體,例如電話,與視聽媒體產生同樣強烈的連線感,並且兩者都比基於文字的媒體產生更高質量的社互動動。

我們的工作表明,這些校準錯誤的期望會影響人們選擇與他人聯絡的方式,從而影響他們聯絡的效果。誤解不同互動的成本和收益可能會導致個人選擇較差的連線方法,導致他們傳送簡訊、電子郵件或在 Slack 上傳送訊息,而不是拿起電話,而拿起電話會產生更積極的互動。鑑於這一證據,至關重要的是,我們不僅要關注我們試圖傳達的內容,還要關注傳達內容的背景。下次您考慮如何最好地連線時,請考慮打電話或設定影片聊天。您可能會因此感覺更好。當然,電子郵件或簡訊有時對於傳送附件或安排通話時間很有用。然而,社交連線感最好是透過一個人的聲音而不是鍵盤來促進的。

阿米特·庫馬爾 是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營銷和心理學助理教授。他獲得了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和經濟學學士學位,以及康奈爾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博士學位。

更多作者:阿米特·庫馬爾
SA Mind Vol 32 Issue 2本文最初以“為了更好的連線,請用交談代替打字”為標題發表於SA Mind 第 32 卷第 2 期(),第 12 頁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mind0321-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