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印發現暗示美洲在兩萬多年前就有人類

在化石足跡中發現的種子為關於人類何時以及如何到達美洲的新推測提供了依據

Fossil tracks in White Sands National Park document 2,000 years of human presence during the ice age.

白沙國家公園的化石足跡記錄了冰河時代人類存在 2000 年的歷史。

故事就蘊藏在腳印中。在一個消失的冰河時代湖泊的邊緣,是生活在古代新墨西哥州的猛獁象、巨型地懶和其他更新世哺乳動物之間的人們的化石足跡。史前時代的行人如此之多,以至於他們的腳將當地一種名為螺旋溝草的植物種子壓入他們的足跡中,而這些植物遺骸為考古學家提供了確定人類在此地居住時間的可能依據。放射性碳測年法測定這些種子的年代在 23,000 年到 21,000 年前之間——比預期的要古老得多。

追蹤人類在美洲的足跡一直是一項艱鉅的任務,考古學家對於人類如何以及何時到達美洲存在分歧。大多數人認為,大約在 13,000 年前,人類就已存在於這些大陸上,這以研究人員所稱的克洛維斯文化為代表。但是,來自可能更古老的考古遺址的證據通常存在爭議,並且可能難以驗證。因此,來自新墨西哥州足跡的種子的放射性碳年代測定結果,將成為迄今為止最清晰的證據,證明早在兩萬多年前,人類就已將古代北美洲作為自己的家園。

英格蘭伯恩茅斯大學的地質學家馬修·貝內特及其同事於週三在《科學》雜誌上報告了這些足跡,這些足跡散佈在新墨西哥州白沙國家公園的平坦湖泊沉積物中。至少發現了七處足跡遺址,其中一處有 37 個足跡。大多數足跡來自身材較矮小的人,他們的腳部解剖結構與現代人類完全相同。貝內特及其合著者推測,這表明大多數足跡是青少年和兒童留下的。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在 2019 年的初步評估之後,美國地質調查局的研究人員凱瑟琳·斯普林格和傑夫·皮加蒂於 2020 年訪問了白沙,挖掘了穿過湖泊沉積物的溝槽。目的是更好地瞭解該地區的地層或岩層,並找到一種準確測定古代湖泊沉積物年代的方法。為足跡確定年代的前景看起來不錯。“多個足跡層位就位,在剖面中,在某些情況下,種子層被足跡壓碎,”斯普林格說。這些螺旋溝草種子經過放射性碳測年,得出了 23,000 年至 21,000 年前的時間範圍,這正是這項新研究的中心。

“我認為這些證據非常令人信服且極其令人興奮,”牛津大學放射性碳專家湯姆·海厄姆說,他沒有參與這項新研究。他指出,通常情況下,從植物材料中獲取放射性碳年代測定結果可能具有挑戰性,因為存在一種稱為儲層效應的現象:水生植物吸收的碳可能比大氣中的碳攜帶更古老的特徵,導致植物材料記錄的年代不正確地偏老。但海厄姆說,這篇新論文考慮並糾正了這種可能造成混淆的影響。

白沙足跡比預期更古老的年代引發了一系列關於留下這些足跡的人們如何到達美洲的問題。這些足跡的時間範圍屬於考古學家和古生物學家所知的末次盛冰期 (LGM),即世界冰蓋達到最大範圍的時期。白令陸橋有時允許從歐亞大陸通往北美洲,但在末次盛冰期期間完全被冰覆蓋。這意味著當時居住在白沙的人們必須在冰川擴張之前穿過這座橋樑,沿著冰蓋的海岸邊緣旅行,或者透過其他路線到達。“事實上,這個遺址是一個重磅炸彈,”阿爾伯塔大學人類學家露絲·格魯恩說,她沒有參與這項新研究。

古代足跡也可能為討論更新世末期北美洲大型動物的命運提供資訊。幾十年來,古生物學家、考古學家和生態學家一直在爭論美洲乳齒象和劍齒虎等動物的命運。氣候變化、人類對獵物的渴望或兩者的結合都被認為是可能的原因。貝內特及其合著者提出,發現足夠古老的足跡可能會將人類與一些冰河時代滅絕事件聯絡起來,而這些滅絕事件原本被認為發生在人類到達美洲之前——但話又說回來,人類與大型動物之間更長的共存時間將削弱新來的人類迅速摧毀北美洲大型哺乳動物的觀點。

沒有哪個單一遺址可以回答所有問題。但白沙足跡的年代意味著可能還有其他非常古老的考古線索等待被發現。“來自其他幾個遺址的證據,如[賓夕法尼亞州的]梅多克羅夫特巖棚遺址、[弗吉尼亞州的]仙人掌山遺址、[育空地區的]藍魚洞穴和[得克薩斯州的]高爾特遺址,都顯示出與白沙相似的年代範圍,”海厄姆說,儘管對這些地方的考古學解釋仍然存在爭議。這項新研究可能會促使考古學家重新審視並重新考慮人類如何以及何時到達美洲。

白沙足跡將加入越來越多的線索,這些線索可能會大大修正考古學家對人類如何來到這些大陸的看法。“末次盛冰期之前的遺址數量正在穩步增加並向北蔓延,”格魯恩說。即使在公園內,也有更多線索有待發現。“這個盆地很大,到處都是足跡,”斯普林格說。考古學家才剛剛開始追隨這些北美洲早期居民的腳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