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衝擊導致飢餓加劇

極端天氣、武裝衝突和管理不善正在摧毀大片農作物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根據《自然可持續性》雜誌發表的一項全面的新研究,世界糧食供應正處於危險的道路上。

這個國際研究小組概述了同時發生的三件壞事:食物衝擊越來越頻繁,部分原因是氣候變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糧食系統變得更容易受到干擾;以及最近衝擊的累積影響削弱了人們為下一次衝擊做準備的能力。

食物衝擊已經在推動全球飢餓加劇。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資料,2016年,營養不良的人數從7.77億攀升至8.15億。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研究人員分析了昨天研究中數十年的資料,發現這種趨勢正在增長。他們發現,自 1960 年代和 70 年代以來,所有糧食部門和所有地區都經歷了更頻繁的食物衝擊。

極端天氣是一個巨大的問題,導致了大約一半的農作物衝擊和四分之一的牲畜衝擊。除了氣候變化之外,研究人員分析的原因還包括衝突、經濟動盪和管理不善,如過度捕撈。

氣候極端事件對南亞的打擊最為嚴重,那裡幾乎所有的農作物和牲畜損失都是由乾旱和洪水造成的。

與此同時,研究人員寫道,自 1990 年代初以來,衝擊越來越多地在各部門之間蔓延,並持續多年——這是糧食系統相互聯絡日益緊密的後果。

例如,蘇聯的解體立即透過取消補貼以及一個巨大的出口市場改變了東歐的糧食系統。但一些影響滯後:朝鮮留下了本來會為蘇聯種植食物的休耕地——加劇了幾年後會發生的洪水,造成了一場導致約 20 萬人死亡的饑荒,研究人員寫道。

研究人員寫道,隨著食物衝擊越來越頻繁,人們建立應對策略的時間越來越少,例如積累可以在下一次經濟衰退期間出售的資產。

研究人員寫道,如果食物衝擊的速度繼續加快,那麼痛苦將主要襲擊依賴食品進口的發展中國家。

例如,一些西非國家 96% 的大米僅從泰國進口。如果供應緊張,富裕國家仍然有能力進口大米,而貧窮國家則幾乎沒有其他選擇來替代失去的食物。

“全球貿易和許多國家對食品進口的依賴意味著食物衝擊是一個全球性問題,國際社會面臨著建立韌性的重大挑戰,”主要作者理查德·科特雷爾在一份宣告中說。

“這可以透過投資於氣候智慧型糧食系統,並在依賴進口的國家建立糧食儲備等措施來實現,從而使它們能夠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等問題造成的破壞的影響,”塔斯馬尼亞大學研究員科特雷爾說。

經 E&E 新聞許可,轉載自 Climatewire。 E&E 在www.eenews.net上每日提供有關基本能源和環境新聞的報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