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有關當今世界塑造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我們的許多行為,如睡覺或吃飯,都遵循大致的日常作息或晝夜節律。體內的內在因素——體內震盪的基因產物——設定了這些節律,而外部訊號——例如,從白天到夜晚的光線變化——同步並塑造它們。來自美國、挪威和日本的科學家現在發現,限制大鼠進食可以重置其肝臟中的晝夜節律時鐘,而不會干擾身體的其他部位。
研究人員測量了三個器官中“時鐘基因”Per1的震盪表達:在視交叉上核 (SCN) 中,它是下丘腦的一部分,接收白天/黑夜訊號,被廣泛認為是“主時鐘”;在肺中;以及在肝臟中。然後,他們開始每天只在固定的四個小時內給以前可以隨時進食的大鼠餵食,測量其行為和Per1表達的影響。在上週的《科學》雜誌上,他們報告說,大鼠在接受食物之前和夜間變得更加活躍。但只有肝臟中的晝夜節律時鐘——以及肺部中較小的程度——發生了變化。延長的八小時餵食期隻影響了肝臟時鐘。壓力激素對肝臟或肺部的Per1表達均無影響,這表明這種變化的的主要原因不是與限制用餐時間相關的壓力,而是進食本身。
基於這些結果,看起來哺乳動物的肝臟直接地、獨立於SCN中的“主時鐘”對環境變化(在本例中是對餵食模式的變化)做出反應。這可能對旅行者或輪班工人有用,他們可能只需控制用餐時間即可調整身體時鐘的這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