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人深省

動物互相幫助並非新發現,但仍然令人費解。如果一切都以適者生存為準則,那麼動物不應該避免做任何對自己沒有好處的事情嗎?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當今世界發現和想法的重大故事的未來。


動物互相幫助並非新發現,但仍然令人費解。如果一切都以適者生存為準則,那麼動物不應該避免做任何對自己沒有好處的事情嗎?為什麼幫助別人領先一步?主要有兩種理論:首先,這種行為的進化是為了幫助親屬和後代,即有基因關係的個體。這也會促進幫助者自身的基因。例如,“血濃於水”理論解釋了蜜蜂的犧牲,它們為了蜂巢和蜂后,在刺傷入侵者時獻出生命。第二個理論遵循“你撓我的背,我就撓你的背”的邏輯:如果動物幫助那些回報它們的人,雙方都會受益。互助可以解釋政治聯盟,例如尼基和耶倫之間的聯盟,他們互相支援,並分享權力和性特權的收益。

這兩種理論都關注行為的進化,但都沒有告訴我們關於實際動機的資訊。進化取決於一種特性在數百萬年裡的成功;動機來源於此時此刻。例如,性是為了繁殖,但當動物交配時,並非出於繁殖的慾望。它們不知道這種聯絡:性衝動與性存在的原因是分離的。動機有其自身的生命力,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用偏好、慾望和意圖,而不是生存價值來描述它們。

--弗朗斯·德瓦爾,《我們的內在猿猴

圖片來源:monkey pictures dot net

Jason G. Goldman is a science journalist based in Los Angeles. He has written about animal behavior, wildlife biology, conservation, and ecology for 大眾科學, Los Angeles magazine, the Washington Post, the Guardian, the BBC, Conservation magazine, and elsewhere. He contributes to 大眾科學's "60-Second Science" podcast, and is co-editor of Science Blogging: The Essential Guide (Yale University Press). He enjoys sharing his wildlife knowledge on television and on the radio, and often speaks to the public about wildlife and science communication.

More by Jason G. Goldm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