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奧爾良分流的洪水導致海洋生物死亡

來自密西西比河的洪水加劇了墨西哥灣的藻類大量繁殖並降低了鹽度

美國路易斯安那州諾科的 Bonnet Carré 溢洪道,來自北密西西比河的洪水。

據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和阿拉巴馬州的州長稱,聯邦政府為避免新奧爾良發生洪災所做的努力也造成了災難性的後果,導致墨西哥灣沿岸大量魚類死亡和棲息地破壞。

州長們表示,陸軍工程兵團將數萬億加侖的密西西比河水引流到墨西哥灣,導致魚、蝦、牡蠣和螃蟹死亡,並迫使海灘長期關閉。研究人員表示,海豚的死亡率和感染率都很高。

為了防止密西西比河像今年冬天和春天淹沒中西部各社群一樣淹沒新奧爾良,這次分流從 2 月下旬到 7 月下旬持續了創紀錄的 123 天。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工作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但是,將富含營養物質的淡水引入鹹水的墨西哥灣,導致墨西哥灣的鹽度降至對海洋生物來說危險的低水平,併產生了有毒的藻類大量繁殖,使水對人類有害。

根據路易斯安那州野生動物和漁業部週五釋出的報告,一些牡蠣棲息地已完全被摧毀。蝦的捕撈量下降了高達 44%,藍蟹的捕撈量下降了高達 84%,某些魚類的捕撈量也遠低於最近的平均捕撈量,報告指出。

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海洋學和海岸科學系主任南希·拉貝萊斯說:“它們無法在較低的鹽度中生存。”

拉貝萊斯補充說:“我認為所有負面的經濟影響都沒有被記錄下來。農民無法耕種。密西西比州的旅遊業受到了打擊,因為人們無法去海灘。”

自 6 月下旬以來,密西西比州環境質量部已指示人們和寵物避免接觸該州大多數海灘的墨西哥灣水域,實際上關閉了 25 個海灘。藻類大量繁殖會導致皮疹、胃痙攣、噁心、腹瀉和嘔吐。

密西西比州立大學經濟學教授本尼迪克特·波薩達斯說:“這是陸軍工程兵團人為造成的。”他正在追蹤分流的影響。

波薩達斯的分析表明,7 月密西西比州的蝦捕撈價值比 7 月的典型平均價值低 60%,該州的牡蠣捕撈幾乎完全消失。捕撈量下降正在損害加工、分銷、零售和餐飲銷售等相關行業。

“包船受到影響。餐廳表示銷售額下降。一些酒店也表示同樣的情況,”波薩達斯在一次採訪中說。

陸軍工程兵團為分流密西西比河的決定進行了辯護。分流涉及開啟新奧爾良上游 33 英里的巨型 Bonnet Carré 溢洪道,並將高達每秒 150 萬加侖的水送入新奧爾良的龐恰特雷恩湖和沿海的密西西比海峽。

陸軍工程兵團承認“大量淡水湧入這些微咸和含鹽湖泊會產生直接的、短期的、不利的環境影響。”

但是,陸軍工程兵團補充說,長期影響“非常有利,因為它模擬了河流的自然洪水週期,併為生態系統提供了寶貴的營養物質補充”。“溢洪道的開放與龐恰特雷恩湖和博爾涅湖在洪水事件發生後的幾年內牡蠣、螃蟹和其他漁業產量的增加密切相關。”

開啟 Bonnet Carré 還會將數百萬立方碼的沉積物沉積到密西西比河洪水通道中。陸軍工程兵團表示,這些淤泥和沙子是“有價值的當地資源”,承包商和地方政府將其用作住宅和工業專案的填充材料。

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的拉貝萊斯質疑陸軍工程兵團關於淡水分流將有利於漁業生產的說法。

“很難將兩者聯絡起來。漁業資料變化很大。其他因素可能會影響它,”拉貝萊斯說。

根據 E&E 新聞基於陸軍工程兵團每日排放率資料的估計,陸軍工程兵團在今年開放溢洪道的 123 天內,從密西西比河分流了 10 萬億加侖的水。該溢洪道建於 1927 年大洪水之後,在其 88 年的歷史中僅開放了 14 次。直到今年,一年內開放天數的記錄是 1973 年大洪水期間的 75 天。

阿拉巴馬州、路易斯安那州和密西西比州的州長已要求商務部宣佈其所在州的漁業災難。這些請求正在審查中。

阿拉巴馬州州長凱·艾維在 7 月 10 日的請求中說,州官員正在監測淡水入侵的影響。“長時間的極低鹽度通常會對牡蠣、藍蟹以及白蝦、褐蝦和粉紅蝦的生產和捕撈產生不利影響,”共和黨人艾維寫道。

路易斯安那州民主黨州長約翰·貝爾·愛德華茲在其 6 月 13 日的請求中表示,在新奧爾良東部沼澤的苗圃中生長的“數百萬只小牡蠣”“因低鹽度而損失了”。

陸軍工程兵團的分流也引起了人們對它如何決定是否開啟 Bonnet Carré 溢洪道的關注。

密西西比州總檢察長吉姆·胡德在 7 月 15 日的中要求國會修改密西西比河委員會,納入一名來自密西西比州的“永久平民僱員”。該委員會是陸軍工程兵團的一個部門,負責管理密西西比河並對水壩和溢洪道的開放和關閉做出決定。

據當地新聞報道,胡德是一名競選州長的民主黨人,他曾在 6 月威脅要起訴陸軍工程兵團,以索取損害賠償和賠償金。

經 E&E 新聞許可,轉載自 Climatewire。E&E 提供有關www.eenews.net的每日重要能源和環境新聞報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