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缺陷的啟示?

汙染可能破壞“創世紀”號的資料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在前往地球 150 萬公里以外的地方獲取太陽風碎片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NASA) 的首個自動化樣本返回任務“創世紀”號於 9 月 8 日在猶他州沙漠墜毀。研究人員尚不清楚為何降落傘未能展開,但他們表示有信心,儘管返回艙受損,他們仍然可以完成這項任務的主要目標。然而,任何源於這項任務的結論都可能仍然值得懷疑,僅僅是因為存在汙染的可能性。

“創世紀”號攜帶了估計 20 微克的太陽風粒子,這些粒子是在太空中三年內收集的。這些粒子來自太陽的可見表面,稱為光球層。其中百分之九十九由原始星雲的原始物質組成,這些原始物質結合成了太陽和行星;因此,對樣本的分析將為我們太陽系的組成部分提供基線資訊。

最初的回收計劃要求直升機在空中捕獲“創世紀”號的降落傘。一旦固定,返回艙將被放置在專用運輸容器中,並運送到位於休斯頓的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約翰遜航天中心的潔淨室。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但是由於降落傘未能開啟,“創世紀”號以每小時 311 公里的速度猛烈撞擊沙漠,半埋在地下。撞擊時,沙子、灰塵和其他汙染物進入了返回艙。工程師們小心翼翼地將其挖掘出來,並運送到附近的美國陸軍達格威試驗場,在那裡,用鏡子進行的初步檢查顯示,樣本容器上有一個 7.6 釐米寬的孔洞。窺視內部發現了更多壞訊息:許多收集太陽風樣本的六邊形晶片都破碎了。(“創世紀”號總共攜帶了 275 個樣本晶片,每個晶片邊長 10 釐米,放置在五個收集器陣列上。)破碎後,它們甚至更直接地暴露於汙染。

“創世紀”號的專案飛行有效載荷負責人羅傑·維恩斯指出,“這種汙染可能會淹沒我們在太陽風樣本中擁有的訊號量。我們肯定會對樣本進行一些清潔,可能會使用超純水。”維恩斯說,粒子嵌入晶片中約 50 奈米的深度,這種滲透可能提供一定的保護距離,使其免受少量表面汙染。 “創世紀”號任務的首席研究員布魯斯·巴拉克拉夫仍然樂觀:“我確信可以從樣本中回收一些,如果不是大部分的話,科學成果。”

吉爾伯特·V·萊文曾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兩次火星任務的天體生物學家,他認為“創世紀”號團隊是錯誤的。 “任何此類樣本回收都不太可能沒有爭議,”現在是馬里蘭州貝爾茨維爾生物技術公司 Spherix 董事長的萊文評論道。他以火星隕石 ALH 84001 為例。 1996 年,一些科學家得出結論,不尋常細菌的化石形式存在於其中;然而,其他研究人員將這些形式歸因於地球汙染。萊文說,火星的辯論“是預示著同樣的問題將出現在‘創世紀’號材料上的強烈先兆”。

與此同時,確定墜毀原因將需要幾個月的時間,而該事件可能對未來的樣本返回任務產生何種影響尚不清楚。一項調查可能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星塵”號探測器有用,該探測器攜帶了珍貴的威爾德 2 號彗星樣本。它將於 2006 年 1 月 15 日在地球著陸。儘管沒有計劃進行空中回收——“星塵”號對沖擊不如“創世紀”號敏感——但返回艙仍然會依賴降落傘。據“星塵”號首席研究員唐納德·布朗利稱,樣本返回艙的降落傘釋放煙火裝置與“創世紀”號上失效的裝置類似。“‘創世紀’號團隊正在研究的一件事是航天器在採集樣本時電池區域的溫度讀數,”布朗利說。太陽可能已經烤焦了電池,導致它們發生故障。到目前為止,“星塵”號團隊尚未觀察到該探測器電池出現任何溫度異常。然而,在“創世紀”號調查委員會查明究竟出了什麼問題之前,擔憂仍然很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