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和園藝家似乎都無法抗拒豔麗的花朵或高聳的莖稈的魅力。一項新的研究發現,植物學家的研究不可避免地偏向於招搖的植物,而最黯淡、最遲鈍和最短的植物往往被拋在後面——即使它們是瀕危物種。
這項發表在《自然-植物》上的分析,回顧了1975年至2020年間對西南阿爾卑斯山脈(一個主要的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113種植物進行的280項研究。研究人員收集了植物形態(如大小和顏色等特徵)以及它們的生態和稀有性的資料。對每種植物進行的研究數量的統計顯示,引人注目的植物吸引了更多的科學關注。
義大利都靈大學的生物學家、該研究的主要作者馬蒂諾·阿達莫說,即使藍色是最不常見的花色之一,花朵呈藍色的植物(色調從靛藍到青色不等)也受到了不成比例的研究。花朵呈紅色、粉紅色或白色的植物勝過花朵呈棕色或綠色的植物,莖稈高的植物也很突出——而且不僅僅是字面上。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阿達莫說:“我們的發現並非暗示研究人員關注更漂亮的植物,而是指更顯眼、易於定位和色彩鮮豔的開花植物更容易受到關注。”
研究小組曾期望在研究最多的物種中發現更多瀕危物種,但事實並非如此。研究人員表示,這種違反直覺的結果可能對植物科學產生重大影響。澳大利亞科廷大學植物學家、研究合著者金斯利·迪克森說,對“迷人”植物的偏見可能意味著“我們可能會錯過關於植物如何生長、進化和適應的非凡的、不為人知的故事”。“此外,我們可能會錯過那些可能正迅速走向滅絕的物種,而且我們甚至沒有關於種子庫用於保護的基本資訊。”
阿達莫補充說:“這些結果表明,在物種模型選擇中,我們的無意識可能比預期的更強大;這不是一場悲劇,而是在規劃未來工作時需要考慮的事情。”這些結果與早期的發現相呼應,即色彩鮮豔、更具魅力和更受歡迎的哺乳動物和鳥類更常出現在保護和資助工作中,而與稀有程度無關。
未參與這項新研究的墨爾本大學環境心理學研究員凱瑟琳·威廉姆斯說,這種偏見的潛在後果“對於植物保護和更廣泛的環境決策至關重要。關於物種的資料的可獲得性,以及證據基礎的強度,”她補充說,“將在就保護工作和資金的 направленность 做出艱難決定時發揮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