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首次看到了從月球背面帶回的樣本——這些岩石詳細描述了跨越數十億年的火山活動歷史。
這些結果是中國嫦娥六號任務採集樣本的首批科學分析,該任務收集了近兩公斤的月球土壤,並於6月份將其裝在返回艙中帶回地球。中國獨立的科研團隊在11月15日發表在《科學》和《自然》雜誌上的獨立論文。
“我們可以講述月球背面漫長火山活動歷史和不同地幔源的故事,”中國科學院北京研究員、《自然》雜誌論文的共同作者李秋立說。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從塵埃到資料
嫦娥六號是中國第二次在月球背面著陸的任務,首次是2019年的嫦娥四號。兩者都降落在南極-艾特肯盆地,這是月球最古老和最大的隕石坑之一,形成於近四十億年前的隕石撞擊之後。

來自月球背面的月球岩石揭示了火山活動的歷史。
新華社/Alamy Stock Photo
正如預期的那樣,研究人員發現,細塵——尺寸從一微米到數百微米不等——包含來自不同地質時期的顆粒混合物。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的岩石學家、《科學》論文的共同作者許義剛解釋說,微隕石和高能太陽粒子的持續轟擊將岩石分解成塵埃,這些塵埃可以不受大氣阻礙地飛到其他地方。
透過測量同位素丰度,許義剛和他的合作者發現,許多塵埃顆粒來自大約28.3億年前噴發到地表的熔岩。另一個團隊的發現大多相似,儘管科學家們也發現了早至42億年前的熔岩顆粒。這些和其他研究表明,月球在變成我們今天看到的幾乎靜止的環境之前,經歷了數十億年的活躍火山活動。
本文經許可轉載,最初於2024年11月18日首次發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