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光合作用的首個證據被發現

蚜蟲可能擁有初級的光能收集系統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來自《自然》雜誌

蚜蟲的生物學特性十分奇特:它們一出生就可能懷孕,雄性有時甚至沒有嘴,導致它們在交配後不久便死亡。 本週釋出的一項研究表明,除了上述這些不同尋常的特性之外,蚜蟲可能還能夠捕獲陽光,並將太陽能用於新陳代謝。

蚜蟲在動物中是獨一無二的,它們能夠合成稱為類胡蘿蔔素的色素。許多生物體依賴這些色素來實現各種功能,例如維持健康的免疫系統和製造某些維生素,但所有其他動物都必須透過飲食來獲取這些色素。法國索菲亞·安提波利斯索菲亞生物技術研究所的昆蟲學家阿蘭·羅比雄及其同事認為,在蚜蟲中,這些色素可以吸收太陽的能量,並將其傳遞給參與能量產生的細胞機制1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繼續釋出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雖然這種能力在動物中前所未有,但在其他生物界中卻很常見。植物和藻類,以及某些真菌和細菌,也能夠合成類胡蘿蔔素,並且在所有這些生物體中,這些色素都構成光合作用機制的一部分。

自制能量收集器
羅比雄和他的團隊從 2010 年的一項發現2中獲得啟發,該發現表明在蚜蟲體內發現的高含量類胡蘿蔔素是自身產生的。因此,他們著手研究昆蟲為何要製造如此代謝成本高昂的化學物質。

類胡蘿蔔素是蚜蟲色素的來源,蚜蟲的顏色決定了哪些捕食者能夠看到它們。羅比雄實驗室蚜蟲的體色受環境條件的影響,寒冷的環境偏愛綠色蚜蟲,最佳條件產生橙色蚜蟲,而當種群數量龐大且面臨資源有限時,則會出現白色蚜蟲。

當研究人員測量蚜蟲體內 ATP(所有生物體能量轉移的“貨幣”)的水平時,結果令人震驚。含有高含量類胡蘿蔔素的綠色蚜蟲產生的 ATP 明顯多於幾乎不含這些色素的白色蚜蟲。此外,當橙色蚜蟲(含有中等含量的類胡蘿蔔素)被放置在光照下時,ATP 產量增加,而當它們被移至黑暗中時,ATP 產量則下降。

研究人員繼續碾碎橙色蚜蟲並提純其類胡蘿蔔素,證明正是這些提取物可以吸收光線並傳遞能量。

該文章的作者之一,索菲亞研究所的另一位昆蟲學家瑪麗亞·卡波維拉堅稱,在科學家能夠確定蚜蟲確實進行光合作用之前,還需要進行更多的工作,但這些發現無疑提出了這種可能性。

胡蘿蔔素分子在動物體內的排列方式為這一假設增加了分量。這些色素在昆蟲角質層下 0-40 微米深的範圍內形成一層,使其處於捕獲陽光的理想位置。

耶魯大學西黑文分校的昆蟲遺傳學家南希·莫蘭負責最初發現蚜蟲具有類胡蘿蔔素生產基因,她指出,仍有許多問題尚未解答。“能量產生似乎是蚜蟲最不擔心的問題——它們的飲食中富含過量的糖分,其中大部分它們都無法利用,”她說。

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即蚜蟲為何需要進行光合作用。但卡波維拉推測,類似電池的備用系統可能在環境壓力時期為它們提供幫助,例如當它們遷移到新的寄主植物時。

本文經《自然》雜誌許可轉載。該文章於 2012 年 8 月 17 日首次發表

First published in 1869, Nature is the world's leading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 journal. Nature publishes the finest peer-reviewed research that drives ground-breaking discovery, and is read by thought-leaders and decision-makers around the world.

More by Nature magazin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