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豚的危機

一項調查發現,在中國長江沿岸的捕魚、汙染和其他人類活動正將一種淡水哺乳動物——長江江豚推向滅絕的邊緣

在中國長江沿岸的捕魚、汙染和其他人類活動正將另一種淡水鯨類動物推向滅絕的邊緣。這是中國科學院武漢水生生物研究所(IHB)和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中國分部對長江中下游進行的為期六週的調查得出的結論。

調查的最終結果將於3月份公佈。但初步結果令人擔憂:調查小組發現的長江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asiaeorientalis)數量不足2006年類似考察的一半,那次考察發現長江中有1225只江豚存活。

“這真是個壞訊息,”IHB生態學家、本次調查的首席科學家王丁說。“長江干流的江豚狀況比之前想象的要糟糕得多。”


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長江江豚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現存淡水鯨類之一。它僅分佈於長江以及兩個毗鄰的湖泊,即鄱陽湖和洞庭湖。科學家們希望江豚能夠避免與長江白鱀豚(Lipotes vexillifer)相同的命運,白鱀豚在2006年的調查後被宣佈實際上已經滅絕。

瀕危的生態系統
最新的調查還發現,過去六年裡,鄱陽湖中約有450只江豚的種群保持穩定。但洞庭湖僅剩下90只,比2006年減少了40%。這意味著長江流域總共只有約1000只江豚,這使得它們比野生大熊貓還要稀少。

“長江中這些大型頂級食肉動物的消失很好地表明瞭長江生態系統的糟糕狀況,”香港大學的生態學家大衛·達德金說,他沒有參與這次調查。

“強烈的人類影響是罪魁禍首,”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淡水專案主任雷剛說。“長江沿岸的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衝突是巨大的。”

王丁說,過度捕撈導致江豚的食物來源大幅減少,而且這些動物容易受到不受管制的捕魚方法的影響,例如電魚,即向水中傳送電流以在捕魚前擊暈魚。

汙染問題
達德金說,汙染是另一個主要的長期威脅。長江被中國人視為“母親河”,它養活了該國40%的人口,其兩岸佈滿了大城市、工廠和發電廠。據達德金稱,每年約有200億噸的廢物排放到長江。“這還不包括來自農業的擴散汙染或船舶造成的汙染,”他說。

像其他鯨類物種一樣,長江江豚使用聲納進行導航、測距和覓食。但長江沿線高密度的航運造成了高水平的聲學汙染,這干擾了動物的聲納。“這影響了它們的覓食,而且許多動物也因船舶撞擊而受傷或死亡,”雷說。

雷說,其他人類活動,如大壩建設、土地開墾和採砂,在近幾十年裡導致了長江流域大規模的棲息地喪失和退化。

長江江豚目前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瀕危物種。“新的估計可能會將它們歸為極度瀕危,”王說。“如果情況沒有明顯改善,它們可能會在15年內重蹈白鱀豚的覆轍。”

研究人員和環保人士已經呼籲中國國務院將江豚的保護級別從二級提升到一級——這將為保護工作提供更大的法律效力——並建立更多的江豚保護區。他們還呼籲更好地執行廢物排放法規,並建議減少船隻交通、規範捕魚裝置,甚至在河中實施禁漁令。

王說,保護河流生態系統不僅僅是為了拯救江豚等具有魅力的動物。“最終,這關係到我們自身的生存。過於病態而無法支援健康生態系統的河流也不適合人類使用。”

本文經《自然》雜誌許可轉載。本文於2012年12月24日首次發表

Jane Qiu is an award-winning independent science writer in Beijing. She has won a Knight Science Journalism Fellowship, as well as awards from prestigious groups such as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nd the Association of British Science Writers.

More by Jane Qiu

First published in 1869, Nature is the world's leading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 journal. Nature publishes the finest peer-reviewed research that drives ground-breaking discovery, and is read by thought-leaders and decision-makers around the world.

More by Nature magazin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