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變的朋友:如何應對亦敵亦友

“亦敵亦友”可能對你的健康有害,但瞭解這些令人傷心的關係可以減輕痛苦

你有沒有 遇到過這樣的朋友:約好一起出去玩,但當有更好的提議出現時就取消了?或者一個在你經歷糟糕的分手時幫助過你,然後又和你的前任調情的夥伴?在科學家看來,這些有問題的朋友被稱為矛盾型朋友。在更懂俚語的人群中,他們被稱為“亦敵亦友”。

這兩個術語都用來描述一系列複雜的關係——那些讓你振奮也讓你沮喪的關係,原因有很多。它們包括:善意但又過分好勝的朋友,在你困難時是支柱但在你成功時卻無法真正高興的朋友,以及在你需要幫助時會放下一切來幫助你,但之後又會說你閒話的大學夥伴。

在這些令人煩惱的關係中,諸如熱情和理解之類的品質與批評、嫉妒或拒絕並存。“這是一個讓你抓狂的朋友,”普渡大學的心理學家 Karen Fingerman 說。“你愛他們,你不想失去他們,但他們真的令人痛苦。”


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研究人員最近才開始研究這些混合情感的聯絡。到目前為止,他們發現這種關係對身心健康有負面影響,會升高血壓和抑鬱風險,同時降低對壓力的抵抗力。但是,如果你想保留你的亦敵亦友——大多數人都是如此——你可以透過緩衝你與這種“陰晴不定”的朋友的互動,並考慮他們傷人行為的公正理由來最大限度地減少這些影響。

質量勝於數量
人類是高度社會化的物種,沒有朋友的生活有很多缺點,包括抑鬱、高血壓和認知能力下降。但是,如果你想快樂(並由此變得健康),擁有很多朋友遠不如擁有好朋友重要。在 2006 年的一項研究中,當時都在韋恩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家 Meliksah Demir 和 Lesley Weitekamp 給 423 名大學生髮放了關於他們性格、幸福水平以及友誼質量和數量的問卷。研究人員將高質量的友誼定義為在幫助、親密、自我肯定、可靠的聯盟、情感安全和刺激性的陪伴方面得分高的友誼。幸福感差異的 58% 可以歸因於一個人友誼的質量,而性格則為 55%。另一方面,朋友的數量對受試者的幸福程度沒有顯著影響。

從這個角度來看,亦敵亦友是有問題的。當然,沒有完美的友誼。但亦敵亦友始終是不完美的,例如,在可靠的聯盟和自我肯定等因素上的得分較低。楊百翰大學的心理學家 Julianne Holt-Lunstad 說,一旦你對某人產生矛盾的情感,“未來與那個人的互動可能會透過這個視角來判斷”。換句話說,你不太可能忽視亦敵亦友的無心之語,而不是你認為是支援你的人的無心之語。

我們的生活中充滿了亦敵亦友。從要求人們評估他們關係的調查中,Holt-Lunstad 和猶他大學心理學家 Bert Uchino 發現,平均而言,大約一半的人的社交網路是由矛盾的關係組成的。許多關係存在於家庭中。Fingerman 發現,與朋友和熟人相比,人們更有可能以更矛盾的態度看待配偶、父母、子女和兄弟姐妹。原因之一:無論家庭成員多麼麻煩,都比朋友更難替換。此外,即使是令人惱火的家庭成員也常常提供你無法放棄的支援和溫暖。

不健康的關係
矛盾的關係可能不僅僅令人沮喪。在 2003 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中,Holt-Lunstad 和 Uchino 要求 102 名男女志願者佩戴血壓監測儀三天。每次受試者進行超過五分鐘的社互動動時,他或她都會在日記中描述並評價這種關係的質量。不出所料,當個體遇到矛盾的朋友時,血壓讀數通常高於他們見到支援型朋友時。但有趣的是,在亦敵亦友面前,血壓也比在受試者不喜歡但又無法避免的人(例如同學或同事)面前更高。Holt-Lunstad 推測,你對你討厭的人期望很低,而亦敵亦友,儘管他們是不可預測的,但常常會提高你的希望,然後又讓你失望。而這種失望,或對失望的恐懼,會對你的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其他研究表明,矛盾的朋友會降低對壓力的抵抗力。在 2001 年,Holt-Lunstad 和 Uchino 報告說,他們要求 133 名 30 至 70 歲的人根據其社交網路中重要成員的幫助程度或令人不安程度對其進行評分。然後,志願者完成了兩項壓力測試:一項心算任務和一篇為自己辯解以反駁虛假指控的演講。一個人擁有的矛盾朋友越多,他在這些活動期間的總體心率和血壓就越高。結果表明,支援性的關係可以緩衝身體對抗壓力,但矛盾的朋友會產生相反的效果。與該結論一致的是,擁有更多矛盾朋友的個體更有可能患上抑鬱症。

如果這樣的朋友讓我們不快樂,我們為什麼還要留著他們?在 2009 年的一項研究中,Holt-Lunstad 和研究生 Briahna Bigelow Bushman 發現,人們故意堅持困難的友誼——因為這段關係有很長的歷史,因為關係中的優點超過缺點,或者因為無論出於何種原因,他們只是不想放棄這個人。

的確,如果你知道如何管理這些關係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它們產生的痛苦,你可能不需要放棄你的亦敵亦友。你的朋友是否值得你付出這種努力取決於他或她對你的意義。但無論如何,你可以努力保持你在友誼契約中的責任。正如 Holt-Lunstad 所說,“首先要控制自己的行為,做你想讓別人成為的那種朋友。”

應對亦敵亦友
你可以使用一些簡單的策略來限制一些令人煩惱但又寶貴的友誼和家庭關係帶來的痛苦。楊百翰大學的心理學家 Julianne Holt-Lunstad 建議避免以前有問題的科目或情況。例如,如果你的亦敵亦友傾向於在最後一刻取消,請制定備用計劃。如果談論政治或宗教導致了尖酸刻薄的評論,請避開這個話題。

此外,對你亦敵亦友的動機給予積極的,或至少是中性的解讀。如果一個朋友經常在工作時給你打電話,你可能會想,“她不尊重我的工作或我的時間。” 但也許她是那種需要立即分享她的訊息的人。“後一種思維方式不那麼個人化,”普渡大學的心理學家 Karen Fin­german 解釋說。“那是 contributing to 更好 relationships 的那種社會認知。”

(延伸閱讀)

  • 關於關係質量的重要性:友誼中矛盾心理對心血管功能的影響。Julianne Holt-Lunstad 等人在《行為醫學年鑑》中發表,第 33 卷,第 3 期,第 278–290 頁;2007 年 9 月。

  • 理解朋友之間的社會關係維護:為什麼我們不結束那些令人沮喪的友誼。Briahna Bigelow Bushman 等人在《社會與臨床心理學雜誌》中發表,第 28 卷,第 6 期,第 749–778 頁;2009 年 6 月。

SA Mind Vol 22 Issue 2本文最初以“視角:善變的朋友”為標題發表於 SA Mind 第 22 卷第 2 期(),第 14 頁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mind0511-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