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蟻記:火蟻聚整合活筏逃離洪水

數千只火蟻組成的蟻群可以變成堅固的防水筏,可以在水上漂浮數月。一項新的研究揭示了它們是如何做到的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如果您曾經被一群火蟻追趕,您可能會想到潛入最近的水體來逃避它們痛苦、瘙癢的叮咬。那就錯了。事實證明,數千只火蟻可以輕鬆地自組裝成防水筏,這種筏可以在水上漂浮數月。

佐治亞理工學院研究人員的一項新研究,於4月25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對火蟻卓越的造筏才能進行了力學分析。

當它們的棲息地被洪水淹沒時,無論是它們原生的巴西雨林還是佐治亞州的路邊——在那裡意外進口的火蟻現在數量眾多——螞蟻會撤離它們的巢穴並從地下出來。“蟻群會作為一個整體聚集在一起並漂浮,”內森·姆洛特,一位研究生兼該研究的主要作者說。“在南方,雨季期間,您有時可以在河裡看到它們。”

在不到兩分鐘的時間內,整個蟻群將透過使用它們的下顎、爪子和腿末端的粘墊相互抓握,聚合成一個水密的煎餅狀筏。姆洛特說,在實驗室中製造的最大的這種筏直徑約為20釐米,由約12,000只螞蟻組成。自然界中可能會有更大的筏,因為蟻群的數量可能達到數十萬。這些筏使蟻群能夠完整地遷移到更乾燥的陸地。“如果每隻螞蟻都逃散了,就無法保證它們能夠再次找到彼此,”姆洛特說。

當然,蟻筏成功的關鍵在於它會漂浮。雖然單隻螞蟻由於其體積小、疏水性外骨骼和水的表面張力而可以漂浮,但一大塊密集的螞蟻群如何保持漂浮尚不清楚。透過觀察水在單隻螞蟻和蟻筏上的成珠現象,研究人員發現,筏狀結構的螞蟻更防水。防水性的增加與卡西-巴克斯特潤溼定律一致,該定律指出,增加表面的粗糙度可以提高其防水性。筏底部的螞蟻用它們多毛的纏結身體形成堅實的紋理表面,捕獲一層薄薄的空氣。捕獲的空氣防止水粘附,增加了筏的浮力,並允許底部的螞蟻呼吸。“蟻筏代表了一個透過合作行為使表面具有防水性的清晰例子,”研究人員寫道。

如果蟻筏受到外力干擾——例如好奇的研究人員用樹枝戳它——它會收緊,變得更加堅硬和水密。即使整個筏子浸沒在水下幾釐米處,它周圍也會被一個氣泡包圍,使其能夠重新浮出水面。

當一團螞蟻被扔進水中時,底部的螞蟻會相互抓住以形成穩定的底座,而頂部的螞蟻會慢慢擴大筏的邊緣。姆洛特說,這種看似協調的團隊合作實際上只是個體螞蟻層面的隨機行走。當一隻螞蟻到達筏的邊緣時,它要麼轉身,要麼被後面推的其他螞蟻推到底部,然後被踩在腳下。“建造過程的關鍵是將螞蟻困在筏的邊緣,這表明某些‘合作’行為可能依賴於強迫,”研究人員寫道。

“這是一個極好的例子,說明了觀察自然界的多樣性如何引導我們思考新穎裝置的設計靈感,”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實驗室主任羅伯特·富爾說,該實驗室研究各種動物的生物力學。這項新研究表明,能夠模仿蟻筏的機器人需要達到毫米級,並且能夠可逆地連線和互相攀爬。

富爾說,科學家們已經在開發可以構建自組裝和自修復結構的微型機器人,儘管最小的此類機器人仍然有四分之一大小。“隨著我們人類的技術呈現出自然的特徵,那麼自然就成為了更好的老師,”富爾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