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性狐猴在它們的社會中發號施令。優勢雌性不僅選擇自己的配偶;它們還使用提示——例如拉扯尾巴和皮毛或偶爾的輕咬——對雄性和雌性發出提示,以決定群體中哪些其他雌性可以交配。靈長類動物學家長期以來將世界上 108 種狐猴物種歸類為靈長類動物中以雌性統治為主的離群群體,而絕大多數其他靈長類動物社會則被認為是雄性主導的。
但最近發表在《動物》(Animals) 雜誌上的一項研究對這一假設提出了質疑。儘管雄性權力在靈長類動物物種中總體上更常見,但這絕不是預設的社會動態。事實上,在該研究檢查的物種中,有 42% 的靈長類動物生活在群體中,其中雌性占主導地位或與雄性處於平等地位。
羅格斯大學的靈長類動物學家 Erin Vogel 說:“靈長類動物學中傳統的舊式思維一直圍繞著雄性統治地位,但這項研究使我們能夠重新思考這一點。”她沒有參與這項新研究。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該研究的作者使用統計建模來檢查 79 種現存靈長類動物物種的統治地位以及可能促成統治地位的因素。這些因素包括性二態性(雄性和雌性在體型和其他身體特徵上的差異)、每個群體中同時進入發情期的雌性數量、這些動物發情期的時間長度以及每個群體內雌雄比例。
研究發現,統治地位與物種在進化或地理上的親近程度無關,但它確實與一組可預測的特徵相關,包括雄性是否比雌性大,以及雄性的犬齒是否更大。在雌性和雄性體型和犬齒大小相似的物種中,雌性占主導地位或與雄性平分權力。
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生物人類學家、這項新研究的主要作者 Rebecca J. Lewis 說,倭黑猩猩和黑猩猩這兩種在基因上與人類最相似的靈長類動物,清楚地說明了體型如何影響統治地位。雄性黑猩猩比雌性大,並且以暴力攻擊它們希望與之交配的雌性而聞名。另一方面,雌性倭黑猩猩的體型與雄性相似,並與它們的雌性同類建立緊密的聯絡——這種安排排斥了雄性,並導致了雌性主導的社會。“倭黑猩猩和黑猩猩之間的權力動態因體型而發生轉變,”Lewis 說。
白頰長臂猿是原產於東南亞的中型猴子,是共優勢的例子。相似的體型和身材意味著兩性似乎分享整體權力,但支配著不同的社會領域。雄性表現出一些領地支配的跡象,保護它們的配偶和後代,而雌性更有可能控制食物的獲取。
更微妙的因素也會影響權力動態。例如,如果一個群體中有更多的雌性,雄性往往會佔主導地位,因為它們有更廣泛的配偶選擇。例如,當西法卡狐猴群體內的性別比例向更多雌性傾斜時,雄性不太可能發出順從的叫聲,“因為雌性越多,[這些雌性的]權力就越被削弱,”Lewis 說。權力也集中在發情期相對較短或不以群體形式發情期的物種的雌性身上。在這兩種情況下,雄性在任何給定時間與雌性交配的能力都受到更多限制,從而使權力動態向雌性傾斜。
這項新研究還回顧了過去,檢查化石中是否存在所有靈長類動物的最後共同祖先的支配模式的任何物理跡象。研究人員使用一種稱為祖先狀態重建的方法,根據八種不同已滅絕靈長類動物(現代物種的遠古祖先)的化石,研究了犬齒大小並估計了體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人類學家、該研究的合著者 Christopher Kirk 說:“雖然性別間支配模式不會化石化,但支配地位的指標會化石化。”他說,該團隊發現了與各種性別間權力關係相對應的模式,因此定義我們最後共同祖先的支配地位狀態可能存在兩種情況。作者在研究中寫道,這“挑戰了關於‘男性支配地位’進化必然性的普遍假設”。
Vogel 說,結合關於現存和已滅絕靈長類動物物種的資料具有創造性,並且“重構了我們思考靈長類動物社會的方式,向我們表明雌性確實有很多控制權,尤其是在選擇配偶方面。”她補充說,我們真的不應該對男性與女性權力比我們之前認為的要細緻得多感到震驚——但即便如此,不知何故,“我們仍然感到震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