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性南方古猿成年後離開家園,雄性則留下

古代人類祖先的牙齒表明,雌性在成年後加入了新的社會群體。

作者:自然雜誌的尤恩·卡拉威

早期人類祖先的化石牙齒顯示出跡象,表明雌性在成年時離開了家庭,而雄性則留在離家較近的地方。

對來自南非兩個洞穴的南方古猿化石進行的化學分析,這些化石的年代大約在180萬至220萬年前,發現被認為是雌性的牙齒,與雄性的牙齒相比,更有可能在形成過程中摻入了來自遙遠地區的礦物質。


支援科學新聞事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英國牛津大學的考古科學家朱莉婭·李-索普是今天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這項研究的共同作者,她說:“這告訴我們的是,雌性在其他地方長大,然後在洞穴中死亡。” “這是一個非常小的線索,但至少是我們以前沒有的硬證據。”

古代人類家庭的形態一直是推測的主題,主要基於男性和女性化石相對大小的差異,以及我們靈長類親屬的行為模式。例如,雌性黑猩猩通常會在成年後離開它們的社會群體。在由一隻大型雄性“銀背”主導的大猩猩群體中,雄性和雌性都傾向於離開。

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首席作者桑迪·科普蘭在新聞釋出會上說,現代人類受到婚姻和財產所有權等相對較新的文化習俗的影響,很難與我們早期的祖先進行比較。

法醫牙科學

李-索普和她的同事測量了土壤中發現的元素鍶的兩種同位素的含量。鍶被植物吸收,然後透過食物鏈進入動物正在生長的骨骼中。李-索普說,骨骼或牙齒中兩種鍶同位素的比率提供了動物生長的當地環境的特徵。“這是一種法醫工具。”

她的團隊測量了來自斯瓦特克蘭斯洞穴的11個粗壯傍人個體以及來自附近的斯泰克方丹洞穴的8個非洲南方古猿個體的犬齒和第三磨牙(大約在八歲時形成)中的鍶同位素比率,斯泰克方丹洞穴位於約翰內斯堡西北約50公里處。研究人員還測量了目前居住在洞穴附近的170種植物和動物中的鍶含量,以瞭解該地區不同鍶特徵,包括包含兩個洞穴的薄薄的馬爾馬尼白雲岩地層。

他們發現,與雌性南方古猿的較小牙齒相比,兩種物種的較大牙齒(表面上來自體型較大的雄性)更有可能與白雲岩居住者的鍶特徵相同。大約90%的較大牙齒看起來是本地的,而較小牙齒的比例不到一半。李-索普和她的同事說,對這種模式的最佳解釋是雌性在成年後離開了她們的氏族。

她說,另一種可能是雄性也離開了他們的家園群體,但堅持在延伸到兩個洞穴東北和西南方向的白雲岩帶。

時間迷霧中的大猩猩

義大利佛羅倫薩大學的古人類學家雅各布·莫吉-切基說:“我必須說這個假設很有趣,但我認為他們擁有的數字和樣本不足以證明它。” 莫吉-切基的團隊在2007年報告稱,粗壯傍人的雄性發育期比雌性長,這種模式與大猩猩中看到的模式相呼應,大猩猩中大型雄性爭奪對雌性的近乎獨佔的訪問權。

然而,俄亥俄州肯特州立大學的解剖學家歐文·洛夫喬伊說,對於早期人類祖先來說,像大猩猩一樣的社會(雄性和雌性都加入新的社會群體)是行不通的。他說,新來的雄性一旦加入新群體,就很可能變得具有攻擊性,危及幼崽和幼年的生命。他說,對於早期人類祖先來說,雌性離開家園的社會更有可能。

李-索普說,她的團隊希望獲得更多來自南非的南方古猿化石,但鍶測試的破壞性以及化石的稀少性使這不太可能。她的團隊還對詢問有關來自東非的人類祖先以及後來的原始人屬物種(例如直立人)的類似問題感興趣。

本文經《自然》雜誌許可轉載。該文章於2011年6月1日首次發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