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官方指南認為,在極端炎熱天氣下,風扇不僅無用,反而更糟。但新的研究表明,即使在超高溫條件下,只要溼度相對較高,風扇仍然可以幫助人們降溫。
目前,美國環境保護署等政府組織在提出建議時,要麼以溫度為依據,要麼以酷熱指數為依據,後者綜合考慮了溫度和溼度,以反映人體感受到的熱度。美國環保署的極端高溫事件指南警告說,當酷熱指數高於 99 華氏度時,不要依賴風扇。世界衛生組織歐洲區域辦事處也同樣告誡說,“在溫度高於 35 攝氏度(95 華氏度)時,風扇可能無法預防與高溫相關的疾病。”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經歷乾燥炎熱的參與者確實發現,隨著風扇的使用,他們的心率、體溫和脫水風險都有所增加。但當環境潮溼時,即使溼度使酷熱指數更高,風扇也能提供緩解。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 訂閱來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該研究的合著者奧利·傑伊說:“我們被引導相信[空調]是我們應對高溫的唯一方法。”這項研究於週一發表在《內科醫學年鑑》上。 這可能會造成問題:“並非所有人都能用上空調,因為它很貴,”傑伊說。“這對環境也不是特別好。”此外,他補充說,一些城市在極端高溫事件期間難以供應足夠的電力來支援空調的使用。
傑伊和他的同事招募了 12 名志願者,讓他們在有風扇和沒有風扇的情況下,坐著體驗兩個小時的高溫模擬環境。其中一組條件類似於 2018 年襲擊洛杉磯和印度艾哈邁達巴德的乾燥熱浪。另一組試驗模擬了 1995 年芝加哥和 2017 年上海的熱浪,溫度略低,但溼度很高。每種情景都高於世衛組織和環保署關於風扇使用的上限。研究人員跟蹤了溫度、心率、血壓、不適感和脫水風險(出汗率)。
在乾燥條件下,酷熱指數為 46 攝氏度(114.8 華氏度),溫度為 47 攝氏度(116.6 華氏度)時,幾乎所有熱應激指標在使用風扇時都會惡化。但在潮溼條件下,儘管酷熱指數高達 56 攝氏度(132.8 華氏度),溫度為 40 攝氏度(104 華氏度),風扇的使用改善了舒適度,甚至平均略微降低了心率和體溫。然而,在兩種情況下,風扇的使用都增加了脫水風險。
傑伊說,風扇有助於汗液蒸發,但當空氣乾燥時,這種情況無論如何都會發生。因此,在非常炎熱、乾燥的條件下,風扇只會用熱空氣轟擊人們。然而,結果表明,如果溼度較高(在美國大部分地區的熱浪期間通常如此),並且如果一個人年輕且健康,那麼目前的建議可能過於保守:本研究的所有參與者都是沒有不利條件的年輕男性。
老年人或任何出汗能力下降的人,可能會遭受雙重痛苦:傑伊參與的先前一項研究表明,即使在較高溼度下,風扇對老年人也有害。但這項新研究強調,風扇的總體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環境條件。
還需要進行更多的工作才能得出更詳細的結論。“它顯示了原理,但不幸的是,它在不同氣候的數量上不夠廣泛,無法準確地告訴你它何時從有益變為無益,”英國拉夫堡大學的生理學家喬治·哈維尼斯說,他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但他曾指導傑伊在 2002 年獲得博士學位。研究人員將需要研究弱勢群體,以及更長時間的暴露——熱浪通常持續超過兩個小時——儘管傑伊預計,實際上效果只會更加顯著。
傑伊指出,風扇不如空調有效——但如果政府機構最終修改他們的建議,這些裝置可以減輕各地熱浪受害者的負擔,特別是那些無法使用空調的人:“這真的剝奪了人們一種廉價、節能且易於獲得的有效降溫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