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恆星尚未形成行星,我們不知道為什麼

附近的恆星織女星,曾在1997年的電影《超時空接觸》中出現,似乎有一個光滑的圓盤,沒有巨行星,原因我們無法解釋

An image of the surprisingly smooth circumstellar disk around the star Vega, acquired using using the Mid-Infrared Instrument (MIRI) of the 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

使用NASA詹姆斯·韋伯空間望遠鏡的中紅外儀器 (MIRI) 拍攝的明亮近距離恆星織女星周圍異常光滑的星周盤影像。

NASA, ESA, CSA, STScI, S. Wolff (亞利桑那大學), K. Su (亞利桑那大學), A. Gáspár (亞利桑那大學)

附近的恆星織女星在人類文化中佔有特殊的地位。這顆閃耀的燈塔距離地球僅 25 光年,質量約為太陽的兩倍,亮度是太陽的 40 倍,在地球的天空中非常顯眼,以至於它吸引了全球古代天文學家的目光。幾千年前,它也是我們星球的北極星,直到北極星取代了它的位置,因為地球的軸心發生了擺動。(織女星將在 12,000 年後重新奪回北極星的桂冠)。因此,許多人認為這顆標誌性的恆星是尋找生命的有趣場所,其中最重要的是天文學家卡爾·薩根,他在 1985 年的小說《超時空接觸》中想象了來自織女星的智慧文明訊號,該小說於 1997 年被改編成轟動一時的電影。

因此,本月早些時候,當天文學家宣佈了一項關於這顆恆星的令人困惑的發現時,人們感到有些失望。他們使用哈勃太空望遠鏡及其下一代同類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 (JWST),以迄今為止最精細的細節觀測了織女星,並發現了一些非常出乎意料的東西。這顆恆星儘管已經走過其十億年壽命的一半左右,但似乎沒有形成任何大型天體。“這真的令人驚訝,”亞利桑那大學和空間科學研究所的凱特·蘇說,她領導了 JWST 的觀測。相反,它有一個圍繞恆星的超光滑沙狀塵埃盤,雖然它可能仍然隱藏著較小的行星,但似乎沒有形成像土星和木星這樣的大型天體。“我們真的期望看到一些巨行星,”蘇說。這項研究發表在兩篇論文中,最初發布在預印本伺服器 arXiv.org 上:一篇 已經發表在《天文學雜誌》上,另一 將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上。

現在已知的 5,500 多顆太陽系外行星分佈在各種恆星周圍,從被稱為紅矮星的暗淡恆星到像織女星這樣更明亮的恆星。“如今,我們已經習慣於在許多恆星周圍發現行星,”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行星形成專家安德斯·約翰森說,他沒有參與這項研究。當一顆恆星首次形成時,它被一個碎片盤包圍,這是一個由塵埃和氣體組成的旋轉盤。在行星系統的早期階段,這些碎片聚結形成越來越大的星子,即行星的岩石構件。最終,這些星子要麼停止生長,成為像地球和火星這樣的小型類地行星,要麼繼續生長,積累大量氣體,成為像我們太陽系外圍行星這樣的巨行星。這個過程很快。“大約 1000 萬年後,你就會期望大部分行星形成過程已經完成,”亞利桑那大學的斯凱勒·沃爾夫說,他領導了哈勃對織女星的觀測。


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織女星是一顆 4.5 億年曆史的 A 型恆星。在之前的研究中,例如NASA 的斯皮策太空望遠鏡在 2005 年進行的研究,天文學家觀測到這顆恆星被一個巨大而明亮的碎片盤包圍,該圓盤跨越近 1000 億英里,其比例大致相當於海王星以外的柯伊伯帶。但直到最近的觀測,他們才能夠非常詳細地探測這個圓盤。“現在我們正在將其與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進行比較,”沃爾夫說。該團隊曾預計會看到巨行星在這個碎片盤中開闢出空隙,類似於我們太陽系中推測發生的情況,但沒有出現這樣的空隙。研究人員排除了在距離恆星 10 個天文單位(地球-太陽距離的 10 倍)以外存在大於土星的行星的可能性。

Hubble acquired this image of the circumstellar disk around the star Vega using the Space Telescope Imaging Spectrograph (STIS).

NASA 哈勃太空望遠鏡使用太空望遠鏡成像光譜儀 (STIS) 看到的織女星星周盤。圓盤的光滑度表明內部沒有潛伏著大型行星。

NASA, ESA, CSA, STScI, S. Wolff (亞利桑那大學), K. Su (亞利桑那大學), A. Gáspár (亞利桑那大學)

雖然該團隊不能排除存在較小行星的可能性,但圓盤中缺乏巨行星令人費解,並表明那裡正在發生一些不尋常的事情,這是我們對行星形成理解中一個未知的障礙。“我們看到塵埃分佈非常平滑,”沃爾夫說,而在其他 A 型恆星(如北落師門)周圍,觀測者發現了一個圓盤,該圓盤顯示出由一顆或多顆行星的存在而塑造的清晰結構。“那麼問題就變成了‘有什麼不同?’”沃爾夫說。“是否發生過某種混亂事件,使得巨行星在一個[圓盤]中形成,而在另一箇中沒有形成?”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碎片盤專家保羅·卡拉斯沒有參與這項新研究,他提出了一種可能性:織女星系統可能在其早期行星形成過程中被剝奪了氣體,從而阻止了巨行星的生長。“我們不明白為什麼行星的形成如此不可預測,”卡拉斯說。“在這裡,在織女星和北落師門,你有兩顆相似的恆星——但結果卻截然不同。科學家不喜歡不可預測性;一件事應該順理成章地導致另一件事。這表明大自然會讓我們感到驚訝。”

加州大學天文臺 (UCO) 主任布魯斯·麥金託什沒有參與這項新研究,他認為織女星周圍缺乏巨行星並不完全令人驚訝。調查顯示,銀河系中最多隻有 40% 的恆星擁有木星大小的行星,他說。“事實上,我們得到一個周圍沒有大型行星的圓盤,這感覺並不那麼令人驚訝,”他說。“這是一個原始的圓盤,讓我想起新下的雪。”織女星也很有趣,因為它一直是碎片盤研究的試金石,由於其亮度和接近度,它是大約 40 年前首次被觀測到存在圓盤的恆星。“織女星是原型,是其他恆星周圍存在塵埃的第一個暗示,”麥金託什說。“現在我們有了它的美麗影像,這很酷。”

關於織女星周圍缺乏觀測到的行星的另一種可能性是,它確實形成了巨行星,但它們要麼被系統 eject 出來,要麼移動到更靠近恆星的位置,以至於我們現在看不到它們。“在恆星的正上方有很多空間可以隱藏一顆行星,”麥金託什說。約翰森提出了另一個建議:可能是恆星的“金屬丰度”(其重於氫和氦的元素的丰度)決定了行星的存在。“織女星的金屬丰度相當低,只有我們太陽重元素的三分之一,”他說。“可能沒有足夠的星子來形成行星。”重元素似乎對於巨行星的形成尤為重要,因為它們催化核心快速生長到大約十個地球質量,這是隨後氣體聚集階段(在此階段它們膨脹到巨大的體積)的先決條件。“如果你執行模擬,你在低金屬丰度的恆星周圍‘形成不了多少東西’,”約翰森說。“在氣體盤消失之前,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生長。”

這些想法可能會為我們尋找其他世界提供資訊。或許我們應該減少關注低金屬丰度的恆星,假設它們可能沒有很多行星。或者也許情況恰恰相反。“也許[行星系統的]‘宜居性’在高金屬丰度時停止,因為這會產生太多的巨行星,”約翰森說;“也許‘金屬丰度較低的恆星更有可能擁有類地行星。’”無論答案是什麼,雖然我們現在似乎可以排除織女星存在巨行星的可能性,但目前,我們的望遠鏡還不夠強大,無法進行更深入的探測。“我們不排除類地行星的可能性,但其他人必須進行這些觀測,”沃爾夫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