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回家過節只是為了生存,埋頭於手機或足球,以避免與親戚發生衝突。然而,現在的研究表明,這是錯誤的想法。家庭儀式——無論何種形式——都可以拯救節日,使其非常值得將所有人聚集在同一個房間。
在《消費者研究協會雜誌》即將發表的一系列研究中,數百名線上受試者描述了他們在聖誕節、元旦和復活節期間與家人進行的儀式,從裝飾聖誕樹到尋找彩蛋。那些表示他們進行了集體儀式的人,與那些表示沒有進行集體儀式的人相比,感覺與家人更親近,這使得節日更有趣,進而使他們更愉快。最令人驚訝的是,他們描述的儀式型別——有特殊食物的家庭晚餐、宗教儀式、觀看時代廣場的水晶球落下——與享受程度沒有直接關係。但是儀式的數量有關係。顯然,擁有家庭儀式可以使節日更好,而且越多越好。
該研究只能衡量受試者回答之間的相關性,因果關係尚不確定——儀式會增加節日樂趣,還是已經享受節日的人選擇進行更多儀式?然而,在描述儀式之後給出的享受評分高於在描述儀式之前給出的評分,這表明僅僅思考儀式就可以為一個人的體驗新增溫暖的濾鏡。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無論儀式是什麼,無論它看起來多麼微小,它都有助於人們真正彼此靠近,”哈佛商學院研究員、本文的第一作者奧武爾·塞澤說。“有些儀式我們甚至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但它們仍然有效,”她說。
明尼蘇達大學心理學家、塞澤的合著者之一凱瑟琳·沃斯認為,儀式可能提供“小的、不明顯的途徑”,讓人們分享體驗而不會感到尷尬或被迫。她將此與“明顯的策略”進行比較,例如說,“嘿,大家,圍坐在餐桌旁,我們要玩骰子游戲”,她指出,“這可能更可能引起很多抵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