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政治家們從不嚴格遵守真相。美國選民承認他們知道自己的代表經常對他們撒謊:根據2021年的一項研究,選民們通常認為,即使是自己政黨的政治家,也有五分之二的時間是不誠實的。但在今年的選舉中,一位聲勢浩大的候選人公開歪曲現實,以前所未有的規模挑戰事實。前總統唐納德·特朗普式的謊言——以及對此類公然謊言不加批判的重複——會明顯削弱我們評估其他不相關新聞報道的真實性的能力,根據一項新的預印本分析,該分析目前正在等待同行評審。
這項新研究背後的行為和認知科學家們得出結論,反覆觀看明顯離奇的說法會使人們更傾向於相信那些看似模稜兩可的說法。該團隊的研究結果主要涉及人們的信仰,而不是他們識別假新聞的能力(畢竟,有些事情可能難以置信,但仍然是真實的)。但研究人員還研究了對可信度的感知增加如何影響人們對真相的整體看法。
馬薩諸塞理工學院的研究合著者裡德·奧爾奇尼克說,他想研究我們對真實性的判斷,因為他對“人們接觸新聞的環境如何影響新聞的解讀方式”很感興趣。他和他的同事對近5500名參與者進行了五項實驗,在所有實驗中,他們都要求這些人閱讀或評估新聞標題。在所有實驗中,接觸過公然虛假說法的參與者更傾向於相信不相關的、更模稜兩可的謊言。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奧爾奇尼克說:“總體的想法是,讓人們接觸到一連串的內容,這些內容要麼是高度可信的,要麼是高度不可信的。” 一些實驗使用了研究人員編造的標題,而另一些則取自各種新聞媒體。在一項實驗中,參與者被要求對60個假設的新聞標題的可信度進行評分——這些標題來自300個虛構條目,研究人員認為這些條目具有他們認為的低、中或高水平的不可信度。另一項實驗採用了類似的方法,但使用了Snopes.com事實核查過的真實標題。在後一項實驗中,參與者必須決定標題是真是假(其中一個虛假標題,指的是導致新冠病毒的SARS-CoV-2病毒:“英國病理學家警告稱,刺突蛋白將導致所有男性喪失生育能力”)。第三和第四個實驗給參與者提供了一長串真實標題供他們簡單閱讀,然後提供了一小串額外的標題,讓他們判斷真假。這些任務旨在瞭解被動閱讀標題(就像社交媒體使用者在現實生活中可能做的那樣)是否會影響他們的看法。第五個實驗旨在徵求讀者對隨機顯示的真實和虛假標題的可信度的看法。
在每個實驗中,一些參與者接觸到了大量離奇的內容:他們看到不可信或虛假的標題的頻率在58%到80%之間。而那些看到更多高度不可信標題的參與者,更傾向於相信那些不太不可信的標題。無論參與者自我認同為自由派還是保守派,都觀察到了這種效應。此外,隨著對可信度的信念上升,對真相的信念也隨之上升。奧爾奇尼克說:“本文的另一個重要結論是,如果你看到很多高度不可信的事情,那麼可信的事情也會被認為更真實,無論它們是否真實。” 簡單來說:彌天大謊讓小謊言更具說服力。
卡內基梅隆大學的虛假資訊和不實資訊研究員林內特·徐賢·吳說,該研究的調查方法“足夠嚴謹”。但她指出,受訪者都是美國居民,研究結果可能不適用於世界其他地區。奧爾奇尼克則指出,他的論文(他強調該論文尚未經過同行評審)的意義還取決於網上存在的適度不可信資訊的數量。
奧爾奇尼克說:“現在真的很難說2024年選舉中虛假資訊的影響將會是什麼,以及我自己的研究對選舉的意義是什麼。” 其他人已經非常擔心了。最近鎖定共和黨總統候選人資格的特朗普,有著驚人的謊報歷史。(根據《華盛頓郵報》的分析,他作為總統發表了超過30000次虛假或誤導性宣告。)多年的研究表明,假新聞在社交媒體上的傳播速度和範圍是真新聞的六倍。儘管這些平臺在公眾接收政治資訊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一些社交媒體學者擔心,運營這些平臺的公司正在放棄其仲裁政治內容的責任——而這正是最需要的。科技集團Meta並沒有強調合法的討論,而是簡單地降低了政治帖子的優先順序:該公司在2月9日的一份宣告中表示,它不會使用其演算法在Instagram和Threads上“主動推薦關於政治的內容”。Meta還表示,它將在“稍後日期”開始對Facebook上的政治內容採取類似的方法。
不僅僅是Meta在改變其對待政治主題的方式:SpaceX和特斯拉的執行長埃隆·馬斯克表示,他購買X(前身為Twitter)是為了促進言論自由——這意味著,除其他外,推翻了特朗普在該平臺上近兩年的禁令,此前,據稱他在2021年1月6日煽動了美國國會大廈的暴力事件後,該禁令被實施。
社交網路長期以來一直試圖避免捲入政治辯論,因為其背後的公司知道,任何干預都可能至少會惹惱一半的受眾。干預還使它們面臨根據法律被定義為“出版商”的風險——“出版商”是指對在其網站上共享的內容具有一定影響(並因此負有責任)的實體。這在法律上與“平臺”不同,“平臺”只是傳遞其他人的帖子——因此避免對其內容承擔法律責任。正如吳所說,“Meta宣佈不推薦政治帖子可能是因為他們不想成為真相的仲裁者——決定和事實核查什麼是真新聞或假新聞。” (Meta確實有一個第三方事實核查計劃,但它不審查政治家的直接宣告。)
試圖避免在其演算法中推廣政治內容的平臺可能會將其降級到其網站邊緣的區域,例如私人Facebook群組。使用者也可能使用雙關語來掩蓋觀點或辯論,以繞過Meta等平臺施加的政治過濾器。吳說:“既然平臺不會推薦政治帖子,人們會將政治思想隱藏在看似無害的帖子背後,以躲避審查。”她補充說,這與中國社交媒體使用者依賴“小熊維尼”等暱稱來指代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方式有相似之處。“這使得未來更難檢測政治帖子,一旦人們學會了這些方法,他們就會為其他領域構建類似的帖子,”吳說。
當社交媒體平臺不引導使用者遠離虛假資訊而轉向合法的政治內容時,也會出現其他問題。倫敦城市大學媒體與傳播學講師史蒂文·巴克利說:“這為不良行為者敞開了大門,讓他們可以推出離奇的、不可信的假新聞報道,以試圖操縱我們對周圍世界的看法。” 他說,新的預印本研究“紮實”,但他確實指出,“可信度”的概念本身是主觀的。該論文的研究人員從一家諷刺性線上出版物中借用了不真實的標題“陷入困境,塔克·卡爾森可能被迫出售領結收藏”,作為高度不可信新聞的一個例子。然而,你是否認為這不太可能,可能取決於你對手頭拮据的名人的看法。
你現在可能沒有被虛假資訊所迷惑。但新的研究表明,僅僅接觸虛假資訊就可能影響未來的信念。巴克利說:“假新聞的主要危害之一是它分裂了我們的社會,以至於人們最終生活在他們自己的現實泡沫中。” “這正是邪惡的政治行為者想要的。”
雖然奧爾奇尼克對詳細說明這些新發現對以特朗普為主角的選舉週期意味著什麼持謹慎態度,但他願意就社交網路的作用得出一個結論:“從本文來看,我很肯定地說,遏制極端謊言將是有幫助的,”他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