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科學和社保的虛假“事實”有著共同的起源

關於社保體系崩潰和氣候行動並非迫在眉睫的虛假說法,都源於有缺陷的自由市場意識形態

Illustration of Social Security assets being sold

伊茲哈爾·科恩

無論科學家們致力於研究氣候變化、進化論、疫苗安全還是其他一系列問題,他們都經常面臨來自提供“另類事實”的人們的阻力。我們是如何生活在一個如此多的人認為含糊不清的個人意見與有證據支援的科學研究同樣有效——人們無法區分意見和事實的世界裡的?

部分答案涉及菸草業長期以來否認菸草危害的證據以及化石燃料行業混淆對氣候變化理解的努力。這些運動破壞了人們對以下觀點的信心:大量的科學證據比少數異議思想更能準確地反映世界。

但這些懷疑還有另一個來源:保守派政治家對美國社會保障計劃的攻擊,該計劃為老年公民提供經濟保障。國會中的共和黨人最近威脅要大幅削減社會保障,甚至要私有化。他們表面上的理由是需要平衡聯邦預算。前共和黨財政委員會助手克里斯·坎貝爾宣稱,“如果不大幅削減社會保障,數字就無法成立”。事實上,社會保障並非聯邦預算的負擔;它透過專門的工資稅自給自足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為什麼保守派不斷攻擊一個運轉良好且自給自足的專案?因為它的成功。社會保障是有效的“大政府”。它的成就駁斥了保守派經常重複的論調,即聯邦專案是代價高昂的失敗,政府應該將一切交給自由市場。

保守派喜歡憎恨的大多數聯邦專案都是為了應對自由市場的失敗而實施的。19世紀後期,反競爭的商業行為扼殺了市場,並用壟斷取而代之。20世紀初期,美國每1000名工人中就有一人死於工作中。1930年代,數百萬身強力壯的美國人因自身過錯而失業,淪落到領取救濟糧的隊伍中。

解決這些問題的不是私營部門。而是政府,特別是聯邦政府。《1890年謝爾曼反托拉斯法》的透過是為了保護競爭。工人賠償法確保在工作中受傷的人能夠獲得補償。通過了限制童工、擴大教育機會以及——在大蕭條時期——將美國資本主義從近乎崩潰的狀態中拯救出來的法律。在關於這些專案的辯論中,經常出現未經證實的“另類事實”。它們也出現在後來關於社會保障的爭論中。

從1937年首次支付到1974年,社會保障一直處於盈餘狀態;該專案連續兩年以上不得不動用自身信託基金的情況從未發生過。然而,從1975年到1981年,該專案出現赤字,人口統計資料表明情況會變得更糟。1980年代初期,里根政府建議削減福利,以使預算看起來更加平衡——而不增加稅收或削減軍事開支。這個想法壯大了那些想要徹底廢除社會保障的反政府意識形態分子的膽量,他們希望透過將社會保障交給私營部門來實現這一目標。

國會共和黨人將接力棒傳給了一個由著名經濟學家、自由意志主義者艾倫·格林斯潘領導的“藍絲帶”委員會。他透過(虛假地)聲稱該專案已無可挽回地崩潰,為某種程度的私有化辯護。事實上,社會保障並沒有崩潰。相反,像任何50年的東西一樣,它需要一些維護,透過適度調整福利和小幅工資稅增加,該系統很快就重回正軌。

在商業利益集團的幫助下,反政府勢力在2000年代中期再次嘗試。但民意調查顯示,喬治·W·布什總統談論社會保障私有化越多,美國人民就越不支援他,因此他退縮了。

二十年後,我們處於相似的境地,但理性討論被無視證據的意識形態所阻礙。這與阻礙氣候危機行動的徒勞無功的動態相同。紐約州參議員丹尼爾·帕特里克·莫伊尼漢普及了一句諺語:“人人都有權擁有自己的觀點,但無權擁有自己的事實。” 莫伊尼漢本來說的是科學,但他是在關於社會保障的辯論中說這番話的。

這是一篇觀點和分析文章,作者或作者表達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