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汙染下降或將加速碳達峰

由於經濟轉型和政府措施,中國煤炭消耗量正在減少

coal boat

中國長江上的一艘運煤船。

©iStock

香港——官方資料顯示,中國2015年的經濟增速為25年來最慢,證實了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正在失去增長勢頭,這令全球經濟學家擔憂。

但一些人看到了中國經濟降溫的希望。綠色和平組織在一項新發布的分析報告中稱,由於製造業產量萎縮、煤炭消耗量下降以及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的激增,中國去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下降了3%。

該環保組織透過分析週二釋出的官方經濟和工業資料得出了上述計算結果。綠色和平組織表示,鑑於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中國碳排放量的微小下降可能會轉化為國際舞臺上的巨大變化。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例如,根據綠色和平組織的分析,中國去年與化石燃料相關的排放量減少了3%至4%。避免的碳排放量大約相當於波蘭的總排放量。

綠色和平組織的說法得到了其他人的響應。

“我們認為中國2015年的碳排放量確實有所下降,”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的學者蔣克鈞說,該委員會是中國最高的經濟規劃機構。

雖然蔣和他的團隊仍在等待政府釋出更多資料以計算確切的降幅,但他表示碳排放量的下降趨勢是肯定的,因為“中國的煤炭消費量已大幅縮減”。

2015年,中國的煤炭產量下降了3.5%,煤炭進口量驟降了30%,燃煤發電量下降了2.8%。鋼鐵、水泥和玻璃等煤炭密集型重工業也出現了類似的下降。

“我們之前的預期是中國將在2025年之前達到排放峰值。但現在我們有信心排放峰值將在2020年至2022年之間的某個時間到來,”蔣說。

清潔能源投入1100億美元
蔣指出,中國正在進行的經濟結構調整——從耗電量大的重工業轉向以服務和高階製造業為基礎的經濟體——是加速這一程序的關鍵驅動力。他說,中國低碳發電的快速擴張也將發揮作用,幫助這個世界最大的碳汙染國更快地達到排放峰值。

根據政府計劃,中國應在2030年左右達到碳排放峰值。

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能源、環境和氣候變化高階顧問楊富強也認為,中國2015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首次下降,這預示著中國的排放峰值可能會比之前預期的來得更早。但他對究竟有多早持謹慎態度。

“這取決於中國的石油和天然氣消費量會增長多少,”楊說。他解釋說,儘管中國對煤炭的需求一直在下降,但國內對石油和天然氣的消費量可能會繼續增長。

“如果燃燒石油和天然氣產生的排放量增長超過了煤炭需求下降帶來的排放量減少,那麼中國的總排放量仍將上升。目前,我們有幾個情景研究來預測未來的趨勢。這取決於哪個情景會是現實的,”楊說。

無論中國的排放峰值可能在何時到來——2020年、2022年還是2025年——楊表示,中國排放量的下降已經向國際社會應對全球變暖的運動發出了積極訊號。

“中國在減排方面的進展將迫使其他國家採取更多行動,”楊說。“目前,許多國家仍然有減排目標,但這些目標不夠雄心勃勃。”

中國已承諾到2020年將其能源結構中非化石燃料的比例提高到15%,到2030年提高到20%。

2015年,中國對清潔能源的投資創下歷史新高,達到1105億美元。中國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風能和太陽能市場,計劃今年再安裝20吉瓦的風力渦輪機和15吉瓦的太陽能電池板。

另一方面,中國煤炭行業的黃金時代已經結束。根據綠色和平組織的估計,去年中國的煤炭使用總量與2014年相比下降了近4%,中國政策制定者釋出了為期三年的新煤礦禁令。

數字準確嗎?
只有一個問題:外界可以相信中國的官方資料嗎?

去年早些時候,彭博新能源財經估計,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碳排放總量與一年前相比在2014年下降了2%,這是自2001年以來的首次下降。該市場研究公司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初步能源需求資料得出了上述估計。

但幾個月後,當中國國家統計局修訂能源資料時,該估計受到了質疑。該政府機構表示,自2000年以來,中國的煤炭使用量一直被低估,尤其是在最近幾年。

然後,煤炭的質量使情況變得複雜。能源研究所的蔣說,例如,在2014年,中國燃燒的煤炭總量較少。但由於高品位煤炭(含有更多碳含量並在燃燒後產生更多排放的燃料)的實際消耗量高於最初的記錄,政府能源資料的修訂導致中國2014年的排放趨勢發生逆轉。它從同比下降變為同比增加。

蔣和其他人表示,對中國能源資料的調整不會很快消失。對中國排放狀況的困惑也不會消失。

“一次性獲得準確的數字太棘手了。世界各地的政府都面臨著同樣的挑戰,”蔣說。

“毫無疑問,資料質量在這裡是一個大問題。我們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在中國獲得完全準確的資料,”綠色和平組織高階能源和氣候政策分析師李碩補充說。

“但是,如果你比較多年來的數字,我們認為這個趨勢是相當可靠的,”李繼續說道。“在這方面,如果我們試圖確定消費量是下降了3%還是2.9%,我們的解析度可能並不完美,但如果資料指向下降,那麼可以比較安全地得出結論,不會出現增長。”

經環境與能源出版有限責任公司許可,轉載自氣候連線。www.eenews.net,202-628-65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