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步失敗”:它可能是一部 2006 年由馬修·麥康納主演,並被羅傑·艾伯特評為一顆星的電影,但更多時候,它是指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未能過渡到成年階段的現象。
在大多數西方國家,年輕的成年人被期望離開巢穴。雖然他們可能需要一定的時間來啟動自己,但最終,所有相關人員的目標都是看到年輕人獨自飛翔。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但是,當年輕人待在家裡,不找工作或在經濟上做出貢獻,並開始與世界脫節時,我們就有了“起步失敗”的基礎。再加上不切實際的目標、將自己的處境歸咎於他人以及缺乏改變的動力,那麼起飛幾乎肯定會被擱置。
在美國,“起步失敗”也被稱為“彼得·潘綜合徵”,以永不長大的男孩的著名故事命名。在日本,一種更極端但相關的狀況被稱為蟄居。蟄居人士被描述為現代隱士,通常在接近三十歲之前脫離社會,並且可能會在臥室裡(相當於偏遠山頂的洞穴)待上數年甚至數十年。
無論文化或標籤如何,“起步失敗”案例大多(但並非全部)是年輕男性。數字表明這個問題正在增加。事實上,在 2014 年,超過 700 萬 25-54 歲的美國男性既沒有工作也沒有找工作,比 10 年前增加了 25%。雖然對於住在地下室的“巨嬰”的刻板印象會讓人聯想到“失敗者”、“輟學者”或其他不雅的稱呼,但這種現象比簡單的標籤所暗示的要複雜得多。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詢問十幾位專家,您會得到十幾個答案:經濟狀況、工作崗位的數量和種類、不願意承擔低級別工作無法償還的教育債務、成年禮的衰落或結婚頻率的下降。
所有這些事情都可能使年輕人待在家裡,但“起步失敗”的決定性特徵是拖延、延遲、停滯或斷然拒絕參與生活。雖然一些與父母同住的年輕人正在努力在經濟上做出貢獻或搬出去,但彼得·潘們幾乎沒有這樣做的打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