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何領域取得成功的秘訣幾乎不是秘密:好主意、努力工作、紀律、想象力、毅力,也許還有一點運氣。哦,別忘了失敗,西北大學的達順·王和他的同事在一篇新論文中稱之為“成功的必要前提”,該論文除其他外,還基於對 1985 年至 2015 年提交給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 776,721 份資助申請的分析。
為了建立一個可以可靠預測事業成敗的數學模型,研究人員還分析了 46 年的風險投資初創公司投資資料。他們還在王稱之為“最非常規”但仍然重要的資料集——1970 年至 2017 年間發生的 170,350 起恐怖襲擊事件中測試了該模型。
結論是?“每個成功者都從失敗者開始,”王說,他是西北大學凱洛格管理學院的管理與組織學副教授,也是這項研究的構思者和領導者。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方式是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能夠擁有未來。
但他補充說,並非每一次失敗都會帶來成功。研究表明,最終區分成功者和失敗者的,當然不是堅持不懈。這篇本週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論文中更有趣的發現之一是,最終成功的人和最終失敗的人嘗試實現目標的次數基本相同。
事實證明,一次又一次地嘗試只有在您從之前的失敗中吸取教訓時才有效。關鍵是要聰明地工作,而不是努力工作。“您必須弄清楚哪些有效,哪些無效,然後專注於需要改進的地方,而不是盲目地折騰和改變一切,”王說。“失敗的人不一定比成功的人工作得少。[他們]實際上可能工作得更多;只是他們做了更多不必要的改變。”
當他們探索“支配失敗動態的機制”並構建模型時,王的研究團隊發現了他們描述為以前未知的統計特徵,這些特徵將成功的群體與不成功的群體區分開來,並使預測最終結果成為可能。
其中一個關鍵指標(除了保留有效的東西並專注於無效的東西之外)是連續失敗嘗試之間的時間間隔,這個間隔應該穩步減少。換句話說,您失敗得越快,您成功的機會就越大;嘗試之間的時間間隔越長,您就越有可能再次失敗。“如果有人申請資助,並且他們已經失敗了三次,”王說,“如果我們只看失敗之間的時間間隔,我們就能夠預測他們最終是否會成功。”
龐大的 NIH 資料庫被王稱為“堆滿了人類失敗的墳墓”,結果證明是研究人員夢寐以求的寶藏。“對於每一位首席研究員,”王解釋說,“我們確切地知道他們何時失敗,並且我們知道他們失敗得有多慘,因為我們知道提案的分數。我們也知道他們在一次又一次失敗後,最終何時成功並獲得第一筆資助。”
對於初創公司領域,成功是指首次公開募股或高價值的併購。對於恐怖主義,造成至少一人死亡的襲擊被歸類為成功,而未造成人員傷亡的襲擊則被歸類為失敗。至少失敗一次後才成功的人的平均失敗次數,NIH 為 2.03 次,初創公司為 1.5 次,恐怖組織為 3.90 次。
透過處理如此大規模的資料,王和他的同事們能夠確定他們在分析的數十萬個專案中,每個專案都有一個共同的關鍵點,一個岔路口,一條路通往進步區域,另一條路通往停滯區域。正如論文解釋的那樣,“接近臨界點的兩個人最初可能在學習策略或其他特徵上看起來相同,但根據他們所處的區域,他們在失敗後的結果可能會大相徑庭。”
王說,這種發散的績效模式隨著每次新的嘗試而增加,儘管在某些情況下,早在第二次嘗試時就可以明顯看出一個人處於哪個區域。
王指出,臨界點的存在與傳統的失敗或成功解釋(例如運氣或一個人的工作習慣)相悖。“我們在這裡展示的是,即使在沒有這些差異的情況下,您仍然可能獲得非常不同的結果,”他說。重要的是人們如何失敗,他們如何應對失敗,以及這些失敗將他們引向何方。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尹義安表示,展望未來,下一步包括完善模型,以量化除從過去的失敗中學習之外的其他個人和組織特徵。
東北大學複雜網路研究中心主任、《公式:成功的普遍法則》一書的作者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表示,王的模型已經在三個不同的領域進行了測試,顯示出作為其他領域工具的前景。“有無數的作品試圖理解人和產品如何成功,”他說。“然而,對失敗的作用卻知之甚少。王的工作從根本上改寫了我們對成功的理解,展示了失敗在成功中起到的關鍵作用,最終為將失敗置於成功規範之內提供了方法論和概念框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