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提供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有影響力的報道。
最著名的物種大滅絕來自太空,但規模最大的可能由二氧化碳引起。災難,無論是結束恐龍統治的小行星,還是可能導致“大滅絕”的火山活動,都引發了地球歷史上前五次物種大滅絕,其中地球上 75% 或更多的生命滅絕。《第六次物種大滅絕》可能正在開始——而這次的末日浩劫是我們自己。
在過去的幾個世紀裡,我們燃燒了數億年積累的化石陽光,改變了氣候,影響了我們同類物種。我們使用地球上一半以上的未凍土地用於城市、伐木或食物,消除了我們同類動植物的棲息地。甚至在我們實現文明之前,我們就已經幫助獵殺了最大、最兇猛的動物——猛獁象、巨型袋鼠和巨型地懶——直至滅絕。
生物學家和古生態學家估計,在人類在地球上存在的 20 萬年裡,已經導致大約 1,000 個物種滅絕。自 1500 年以來,我們已經消滅了至少 322 種動物,包括旅鴿、塔斯馬尼亞虎,以及最近的白鱀豚,一種中國的淡水豚。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資料,另有 20,000 種或更多物種正面臨滅絕的威脅,該聯盟保留了一份地球上所有已知瀕危動植物的清單。由於人類,地球上大約五百萬個物種中任何給定動物的種群平均縮小了 28%。《科學》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多達三分之一的動物正面臨威脅或瀕危。
用術語來說,這是一種“人類世動物區系衰退”,或第六次物種大滅絕,而且是由人類造成的。科學家們不能確定當前的滅絕率,或許是因為大部分滅絕事件發生在甲蟲和其他臭名昭著地被忽視的昆蟲身上。但根據《科學》雜誌上的那項新研究,在過去 35 年裡,這類無脊椎動物的總數減少了一半,而人類人口卻翻了一番。其他最近的研究表明,目前的滅絕速度大約是地球歷史上平均速度的 1000 倍。這使得它成為有記錄以來最快的滅絕事件,即使它還不是大規模的死亡。
地球上仍然存在的最龐大、最兇猛的動物——大象、老虎、鯨魚等等——面臨的風險最大。而我們人類並沒有表現出要停止那些導致物種滅絕的活動——為了食物而過度開發、棲息地破壞等等——的意願。
然而,現在還為時不晚。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人類從僅有的七個個體中拯救了黑足鼬;透過疫苗接種和人工飼養,使加州禿鷹的數量相對增多;並努力保護和恢復了北美大鯢的數量,這僅僅是北美洲的幾個例子。根據《科學》雜誌的另一項新分析,人們已經實際遷移了 424 種動植物,以保護它們免受滅絕。
為了使這種輔助遷移努力取得成功,必須密切關注遺傳學和棲息地。例如,如果長江仍然受到汙染和過度捕撈,那麼即使帶回白鱀豚也毫無意義。但保護工作可以奏效。當捕撈壓力消除時,魚類可以恢復,就像緬因州的黑線鱈和華盛頓州的銀鮭一樣。美國東部海岸的重新造林表明,當農場消失時,林地就會恢復,郊狼、鹿、火雞和其他野生動物會重新遷徙回來。亞馬遜雨林中的動植物受益於巴西遏制森林砍伐的努力。古生態學家已經表明,在過去 10 萬年裡,印度 21 種大型哺乳動物中的 20 種——從豹子到麂羚——在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地區之一倖存下來,這可能被證明是保護方面的一個持久教訓。
為了避免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我們可能不得不採取更積極的保護措施,例如遷移物種以幫助它們應對氣候變化。想想野化:重新引入曾經存在於特定生態系統中但後來消失的物種,如狼或海狸。積極的保護也可能意味著殺死新來的物種,以保護當地的動植物或為它們騰出空間;在紐西蘭,滅鼠行動幫助鴞鸚鵡倖存下來。
在最極端的情況下,積極的保護可能包括引入新的動物來填補已滅絕動物的角色。例如,歐洲水手吃光了模里西斯印度洋島嶼上的食物,殺死了渡渡鳥和當地的陸龜物種。但是,最近從鄰近的塞席爾群島進口了近親陸龜,它們幫助恢復了島嶼生態系統,包括使瀕危的當地烏木樹恢復生機。由於這一成功,從加勒比海島嶼到馬達加斯加,都在考慮類似的專案。甚至有人希望在未來使用合成生物學的新工具來復活完全滅絕的物種。(去滅絕甚至生態替代可能會引起與入侵物種相同的一些問題,因此需要謹慎管理。)
但是,即使我們正在消耗世界剩餘的大型野生動物,我們也不註定要造成第六次物種大滅絕,至少目前還不是。根據 2011 年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估計,按照目前的速度,我們還有一兩個世紀的時間,我們的掠奪行為才會確保物種大滅絕。與小行星不同,我們可以選擇改變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