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還是虛構?:鳥類(和其他動物)在輕微的人類觸碰後會拋棄幼崽

自然界的養育本能會凌駕於其逃跑機制之上嗎?

這是一個熟悉的夏日場景:一個鳥巢棲息在一棵矮小的海棠樹的彎曲處。裡面,一隻小黃鸝伸展著翅膀,試圖發出顫音。一個小女孩的臉龐俯視著它。她伸出巨大的手指,想撫摸它仍然溼潤的羽毛。就在即將接觸時,她父親的聲音轟鳴而至:“別碰那隻鳥!”

根據民間傳說,如果人類哪怕只是碰了一下鳥蛋或幼鳥,鳥類就會拋棄它們。然而,這種普遍的觀念是錯誤的:它否定了動物父母養育後代的本能,並忽視了鳥類的基本生物學特性。

美國鳥類學家聯盟前主席弗蘭克·B·吉爾說,無論鳥類看起來多麼容易受驚,它們都不會輕易拋棄幼崽,尤其不會因為人類的觸控而拋棄。“如果鳥巢在築巢或產卵階段受到潛在掠食者的干擾,”他說,“它有可能放棄並重新築巢。然而,一旦幼鳥孵化並開始進食,[它們的父母]一般來說會非常執著。”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這個傳說的來源是人們認為鳥類可以檢測到人類的氣味。實際上,鳥類的嗅覺神經相對較小且簡單,這限制了它們的嗅覺。極少數鳥類具有非凡的嗅覺,這些都代表了特殊的適應。例如,火雞禿鷲會被腐爛的有機物產生的一種氣體——甲基硫醇(以及新增到天然氣中使其聞起來很臭的氣體)所吸引,而椋鳥可以檢測到植物中的殺蟲化合物,它們利用這些化合物來保持鳥巢無蟲。然而,沒有哪種鳥類的嗅覺是針對人類氣味的。

儘管如此,仍然有充分的理由不要隨便在有人居住的鳥巢裡亂動。“事實是,鳥類不會因為觸控而拋棄幼崽,但它們會因為干擾而拋棄[它們的後代和它們的鳥巢],”蒙大拿大學和美國地質調查局的生物學家托馬斯·E·馬丁解釋說,他曾處理過從委內瑞拉到塔斯馬尼亞的鳥類,而沒有引發拋棄行為。“它們很可能是在對干擾做出反應,這種干擾與對幼鳥的傷害風險有關。”

換句話說,鳥類和經濟學家一樣,會做出成本效益的決定。如果一隻鳥在孵化和撫養幼鳥方面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那麼當潛在的掠食者發現幼鳥時,這隻鳥更有可能在可能的情況下將其後代轉移到新的築巢地點,而不是完全拋棄它們。壽命較長的鳥類,如鷹,比壽命較短的鳥類,如知更鳥和其他鳴禽,更厭惡風險(並且對干擾更敏感)。前者可能會拋棄幼鳥,而後者不太可能這樣做。

同樣的邏輯適用於大多數動物。“總的來說,野生動物會與幼崽建立聯絡,並且不會輕易拋棄它們,”美國人道協會城市野生動物專案現場主管勞拉·西蒙解釋說。

事實上,大多數生物都會找到非凡的方法來確保幼崽的生存。鷸和鴨子會假裝翅膀斷了,以引誘掠食者遠離它們的幼鳥,而浣熊和松鼠會在潛在威脅潛伏時迅速將其後代轉移到更安全的牧場。

野兔是這條規則的例外。“這些動物似乎對人類和其他氣味最敏感。它們是一種容易受驚、壓力很大的物種,”西蒙說。“當野兔的巢穴受到嚴重干擾時,比如被割草機碾過或被貓闖入時,它們有時會拋棄巢穴。”

如果您懷疑野兔的巢穴已被遺棄,人道協會建議在巢穴上用紗線或繩子做一個“X”,並在大約 10 小時後檢查是否被移動。如果 X 被推到一邊但巢穴仍然被覆蓋,這很好地表明母親已經返回,給幼崽餵奶,然後重新覆蓋了它們。如果 X 在創傷事件發生後 12 小時內保持原位,則很可能幼兔已被遺棄。

當然,野生動物應儘可能不受干擾。在地面上發現幼鳥或任何動物幼崽的一般規則是簡單地讓它們獨自待著。大多數情況下,父母都在遠處觀察。但是,如果在地面上發現一隻沒有剛長出羽毛的幼鳥,並且鳥巢很容易夠到,則可以將其放回,而不會造成傷害。父母會張開翅膀歡迎它回來。

Robynne Boyd began writing about people and the planet when living barefoot and by campfire on the North Shore of Kauai, Hawaii. Over a decade later and now fully dependent on electricity, she continues this work as an editor for IISD Reporting Services. When not in search of misplaced commas and terser prose, Robynne writes about environment and energy. She lives in Atlanta, Georgia.

More by Robynne Boy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