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表情

我們獨特的表達能力可能擁有三百萬年的歷史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兩隻眼睛位於一對鼻孔上方,鼻孔本身位於嘴巴上方——這就是從鯊魚到人類的脊椎動物的面部佈局。儘管這種佈局可能非常適合尋找和食用食物,但在哺乳動物中,面部又承擔了另一個關鍵角色:交流。在人類的面容上,這種功能再明顯不過了。

一般來說,靈長類動物的社會生活很複雜,它們通常在彼此互動中使用面部表情。我們人類擁有特別富有表現力的面孔,我們用它來表達諸如恐懼、快樂、悲傷和憤怒等情感。研究人員曾經認為,人類表情的豐富多樣性歸因於我們擁有獨特而專門的面部肌肉。但是,杜肯大學的體質人類學家安妮·伯羅斯發現,事實上,黑猩猩——下一個表情最豐富的靈長類動物——在其面部肌肉結構方面與人類幾乎沒有區別。

然而,有兩個特徵確實將人類的面部表情與靈長類動物的其他成員區分開來。首先,我們的虹膜周圍有獨特的鞏膜,或眼白。其次,我們的嘴唇從臉上突出,並且比周圍的皮膚顏色更深。這些特徵為我們的面容提供了強烈的視覺對比,這可能更好地傳遞我們的感受。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人類究竟何時以及如何進化出如此生動的面孔尚不清楚,但線索可能在我們的祖先的化石頭骨中找到。內顱模——大腦在頭骨內部留下的印模的鑄件——提供了關於隨著時間推移大腦區域變化能力的見解。2000年,古神經病學家迪恩·福爾克(Dean Falk,現任職於佛羅里達州立大學)領導了一項對古代人科動物南方古猿非洲種內顱模的分析,該動物生活在三百萬到兩百萬年前。結果表明,該生物前顳葉區域的部分比猿類的大。這種增強可能使這位人類祖先更擅長處理關於面容的資訊。如果是這樣,我們製造和解讀面孔的傾向可能確實有著非常深刻的根源。

凱特·王是一位屢獲殊榮的科學作家,也是《大眾科學》的高階編輯,專注於進化、生態學、人類學、考古學、古生物學和動物行為學。她對人類起源非常著迷,並對此進行了超過25年的報道。最近,她開始痴迷於鳥類。她的報道曾帶她去過法國和克羅埃西亞的洞穴,那裡曾是尼安德特人的家園;去肯亞圖爾卡納湖畔尋找世界上最古老的石器;去馬達加斯加進行探險,挖掘古代哺乳動物和恐龍;去南極洲冰冷的水域,那裡有座頭鯨以磷蝦為食;以及參加康涅狄格州周圍的“大日子”比賽,在24小時內儘可能多地找到鳥類物種。凱特與唐納德·約翰遜合著了《露西的遺產:人類起源的探索》。她擁有密歇根大學生物人類學和動物學理學學士學位。在X(前身為Twitter)上關注Wong @katewong

更多來自凱特·王
大眾科學 Magazine Vol 301 Issue 3本文最初以“面部表情”為標題發表於《大眾科學》雜誌第301卷第3期(),第94頁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0909-94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