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昂納德·拜爾是一位住在德國小鎮的平面設計師。他是聚會上最適合結識的人,因為他總能找到談話的話題。如果他獨自去酒吧,出來時就會認識幾個新朋友。然而,他也喜歡獨自住在舒適的兩居室公寓裡。他說,在那裡他喜歡“時不時地關上門,享受一些安靜”。例如,在與朋友長時間聚會後,他很高興能安靜一段時間。
拜爾符合中間性格的標準,這是一種介於外向和內向之間的特質。內向的人主要從獨處中獲得能量,而外向的人則從與他人互動中獲得能量。內向的人更容易因他人而感到壓力,而外向的人則在與他人相處時茁壯成長。但對拜爾來說,這些動態取決於具體情況:有時他在與人相處時感到舒適和放鬆。有時,人們會讓他感到壓力。
他絕不是唯一一個這樣的人。大多數人並非完全內向或外向。“90%的人都介於兩者之間,”柏林洪堡大學的性格研究員延斯·阿森多夫說。傾向於外向的人也喜歡時不時地獨處。“由於每個人都需要社交接觸,內向的人也會尋求與他人互動——只是較少,”阿森多夫補充道。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換句話說,絕大多數人可能都是中間性格者。但心理學家斯科特·巴里·考夫曼說,很難清楚地劃分這些類別。“沒有一條神奇的界限能清楚地區分中間性格與內向和外向,”他說。
如果根據人們的特徵將他們置於連續譜上,絕大多數人可能都在中間,而處於兩極的人較少。正如統計術語所說,人類性格的這個維度是“正態分佈”的。而且,除了內向、中間性格和外向之外,還有更多的漸變。“你可以建立更多的子類別——例如,輕度外向和輕度內向,”考夫曼說。
中間性格:一切皆有可能?
中間性格結合了外向和內向的世界:當拜爾的朋友在星期五晚上自發地拜訪他,並想帶他去參加派對時,他會抓起外套出發。但如果他沒有任何計劃,他也不會感到困擾。相反,他喜歡安靜地看電視連續劇或繪畫。“中間性格者擁有更靈活的思維方式,這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有用,”考夫曼說。
一般來說,不能說外向、中間性格或內向這三個類別中哪一個比其他的好或壞。“在性格特徵方面,沒有好壞之分,”考夫曼說。相反,每種都有優點和缺點,具體取決於具體情況。例如,雖然一些研究表明外向的人更快樂,但一些研究人員反駁說,這反映了一種更大的社會偏見,即重視外向的人更典型的外向行為。
那麼,中間性格的好處是什麼?關於性格的這個維度的研究很少,包括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學家和作家亞當·格蘭特在 2013 年進行的一項研究。在格蘭特的研究中,呼叫中心的中間性格員工的平均銷售收入高於外向或內向的同事。格蘭特觀察到,他們比內向或外向的人更適應他們的談話物件。他們足夠熱情和自信,具有說服力,但又不會顯得興奮或過於自信。相反,他們會傾聽客戶並考慮他們的興趣。
2016 年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中間性格和內向的生物學學生通常在學業上的表現略好於外向的人。研究人員寫道,中間性格者可以透過像內向者一樣專注於學習,同時像外向者一樣與同學交往,從而利用光譜兩端的特徵。與此同時,2023 年在越南對 68 名英語專業的學生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22 名自稱是中間性格的學生平衡了外向和內向的傾向。他們根據具體情況調整不同的學習策略,例如快速瀏覽新資訊、向他人提問以提高理解力以及建立諸如顏色編碼筆記之類的記憶輔助工具。
麥吉爾大學的組織研究員卡爾·摩爾在 2012 年在《福布斯》上寫道,除了學術界之外,內向和外向的結合可能會在商業環境中帶來最佳的決策。外向的人被認為是天生的領導者,可以激勵追隨者。但缺點是,他們通常喜歡說得多,聽得少。內向的管理者更關注他們的員工,併為他們自己的成功留出更多空間。理想情況下,中間性格的領導者可以兩者兼顧。
一種常見但被忽視的特質
儘管對中間性格讚譽有加,但科學研究仍然相對薄弱。多年來,這個概念很少受到關注。心理學家埃德蒙·史密斯·康克林於 1923 年首次提到,當時他試圖定義內向和外向,之後這個術語就被遺忘了。它只是在幾十年後才在英國心理學家漢斯·尤爾根·艾森克的人格模型中再次出現。
缺乏興趣可能與一個事實有關,即根據定義,中間性格與特別獨特或令人難忘的個人資料無關。艾伯塔省埃德蒙頓協和大學的心理學家伊恩·戴維森在 2017 年的一篇論文中解釋說,它是為兩極之間的“典型”人設計的。
相比之下,迄今為止的大多數研究都集中在明顯的外向或內向。儘管為調查這些維度做了許多努力,但幾乎沒有對中間 50% 的人進行單獨的分析。考夫曼對他的領域的這種失敗感到遺憾:“研究整個價值範圍是良好的科學實踐,”他說。“但許多人更喜歡為人們為什麼會以他們的方式感受、思考和行動的問題尋找簡單的答案。”換句話說,關注極端情況會使某些研究專案更容易。
但是,忽視中間可能會對每個人都造成損害。人們經常誤解外向和內向的真正含義。可以透過更細緻地審視這些概念來解決這個問題。以內向為例,內向可能會被錯誤地與害羞、不喜歡他人甚至社交焦慮混淆。“這與害怕社交接觸無關,”阿森多夫說。相反,正如他在他的書《人格心理學》中指出的那樣,內向的人只是更喜歡獨自一人。
另一個危險是,如果人們不理解可能存在的漸變,他們可能會將自己和他人簡化為內向-外向頻譜的極端。因此,他們可能更堅信自己要麼內向要麼外向,而且這些概念是天生的、不變的和不靈活的。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忽視了人性的複雜性,考夫曼說,人性的複雜性“充滿了可能相互矛盾的性格特徵”。
事實上,性格並非一成不變。正如 2000 年對152 項縱向研究的回顧發現的那樣,我們在內向-外向等維度上的定位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性格特徵確實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得更加穩定,但只有在 50 歲之後才達到最高的一致性水平。
無論一個人是內向、外向還是中間性格,他們最好的選擇是突出自己性格的優點。“如果你想快樂,你首先應該接受自己,正如研究向我們表明的那樣,”考夫曼說。
例如,拜爾很高興不屬於任何一個極端。在工作中,他通常可以毫無問題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他與六個兄弟姐妹一起長大,直到 11 歲才擁有自己的房間,所以他習慣了被很多人包圍。然而,拜爾仍然記得小時候尋找獨處時光的方法。當家裡的事情對他來說太忙時,他會和家裡的狗一起去散步。當他想獨處時,他仍然會被戶外活動所吸引。這些短暫的休息對拜爾很重要。太多的計劃和會議會讓他感到不知所措。“能夠保持自發性對我來說很重要,”他說。
本文最初發表於《科學世界》,經許可轉載。
